李美娜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董村管區董村中學,河北 廊坊 065800)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向題導學法的核心在于“間題”,教師進行教學話動要國繞著問題展開,學生則根據問題進行知識的探索。在初中數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容易,由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以及邏輯性較強,教師要想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在問題的設立上努力,以求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將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讓學生靈活地掌據數學知識。運用問題導學法進行教學,使學生自主地思考以及分析數學問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理論知識,能夠使數學解題能力得到提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運用問題導學法首先要對課本知識進行深度挖掘,找尋設立問題的基本點,把問題作為再現書本知識的載體,其次,根據豐富性原則,對于問題的創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進行,注重引導,問題從淺到深,一步步遞進,激發學生的數學思錐,另外,運用問題題導學法要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學生的數學能力以及對基本知識的掌據,設立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問題,使問題導學法能夠具有針對性。
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運用問題導學法應該要從實際出發,聯系日常生活,將問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地融入學習中來,進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軸稱圖形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是軸對稱的,學生可以組成小組進行討論總結,討論后同學回答有蝴蝶、飛機、乒乓球、雙開門冰箱、餐桌等,回答完問題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任務,以生活中的軸對稱為題辦一期黑板報,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探,并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成長。
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問題導學法教學時,問題的提出可以結合之前所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延伸,在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問題的設立,能夠降低學生聽不懂的概率,而且問題的設立要有合適的情境,把握好要學習的重點,利用問題情景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更好的了解,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時,可以給學生引出年齡問題,利用這個問題來讓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有所了解,進而能夠掌握知識點,學會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到你這么大時,你剛出生,你到我這么大時,我已經37歲了,我們的年齡各為多少?”因為之前學過一元一次方程,所以對未知量學生并不陌生,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未知量進行假設,設老師年齡為未知量x,學生年齡為未知量y,那么根據題意就知道x-y=y-1,37-x=x-y,年齡問題中年齡差是永遠不變的,所以得出上述的方程組,最后用代入法解出老師年齡x為25,學生年齡為13。
初中數學教學運用問題導學法其重點是通過問題的設立,能夠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的狀態中,積極思考,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所以,教師在進行問題的設立時要結合所學知識點,設立問題要注意前后的連貫,呈現遞進的關系,逐步深入,一步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形成分析問題的習慣,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進行教學,開始講解教學內容前,給學生播放一些三角形的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問:圖片中有哪些三角形是相似的?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后,就有同學回答了相似的三角形有哪些,有的是都鈍角三角形,有的都是直角三角形,還有的都是銳角三角形。然后教師又問:這些相似的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后,有同學回答:相似的三角形中它們的對應角都相等,三條邊對應成比例,與全等三角形不同,它們的邊不一定對應相等,然后教師又問:全等的兩個三角形是不是相似三角形呢?同學回答說是,最后教師再進行講解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方法,這樣層層遞進的問題能夠使學生通過遞進式的思考主動地學習到新知識,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在運用問題導學法時,首先要將課本以及學生作為主體,一方面要圍繞課本對知識進行深度挖掘,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對問題的設立要選擇合適的情境,結合生活相貼近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有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學會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發揮問題導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能夠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以及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