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榕
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音樂新課標中指出:“音樂課程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以合理運用各種教學元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那么,學生將在音樂學習中提高音樂素養,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拓展藝術視野,豐富精神生活。
時代在不斷發展,我們的音樂課堂也要緊跟發展的腳步,不要停留在一節音樂課,學生聽范唱,跟老師學唱,最后學生自己唱得中規中矩的教學模式中。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知識將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也要運用各種音樂元素,來優化音樂課堂的教學和設計,以實現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發展,鼓勵音樂創造,提升音樂素養的目標。
筆者根據音樂新課標的要求和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規律,積極探索如何設計教學調動課堂氛圍來吸引兒童參與課堂,激發兒童的音樂興趣,培養創新創造能力,提出以下提高音樂課堂趣味性的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兒童時代是游戲的時代,在游戲中,他們模仿各種事物,使好奇心得到滿足,興趣得到發展,游戲成了他們參加一切活動的準則,并從中得到愉悅。音樂游戲,顧名思義,就是在音樂伴隨下進行的有規律的、以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游戲活動。在課堂中,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在音樂課堂中運用音樂游戲正是利于他們這一特點。音樂游戲使得課堂的趣味性得到提升,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愉悅身心,培養并形成對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主動的個性,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了音樂教育和審美。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體驗到,音樂游戲和“玩”是一樣的感覺,引導學生通過游戲來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情感等音樂魅力。怎樣在課堂中利用音樂游戲進行教學呢?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其實有很多的音樂游戲,傳遞旋律、傳遞節拍、模仿聲音、身體律動,這些都是學生愛參與的。
比如,在課堂的課前準備中,我們通過游戲,增加學生的課堂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帶著學生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小牛“哞哞哞”,小羊“咩咩咩”,小鴨“嘎嘎嘎”,用富有童趣的發聲練習,培養學生良好的發聲習慣,讓學生感受和諧統一的聲音。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節奏需要學生掌握的,也可用音樂游戲來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比如,在學習音樂節奏的時候,用“開火車”的游戲,請學生來進行節奏的重復模仿,在游戲中學生感受到身心的愉悅,沉浸在游戲世界中的他們也掌握了節奏。這一過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在節奏上的聽、記、表達的技能,也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活動。
世界三大音樂教學體系之一的奧爾夫教學法,提倡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融合各種小樂器,來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節奏、旋律的理解。當代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莫塞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向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這句話道出了器樂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小學音樂課堂中,最常見的是各種小打擊樂器,如串鈴、碰鈴、響板、鼓、三角鐵等,通常我們會由學生選擇合適的小打擊樂器,創編合適的節奏,用這些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使用這些打擊樂器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音樂實踐中,培養表演能力和創造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聲音是富有創造性的。除了使用現成的小打擊樂器,我們也會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自制小樂器。自制小樂器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光是要動手制作親自實踐,它是一種創新和探索,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課后在家里制作好小樂器后帶來學校,在課堂上交流他的自制樂器,暢談他的設計,演示如何使用,創編屬于他自己的節奏。學生的好奇心強,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小樂器的設計,豐富了教學形式,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用他們的天性激發興趣。
多媒體的使用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教學信息,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中來。合理利用現代技術的直觀、生動、動靜結合等優點,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素材,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能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把靜止不變的音符轉化為不斷運動的活動場景,可以有效地解決教師難以用語言講清的內容,優化教學過程。
教材上的知識點基本是以靜態的形式呈現,現代教育技術所演示的內容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演示內容,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化難為易。例如,在學生聽音樂范唱的時候,課件上可同步出示歌曲的旋律線,以動態的形式讓學生感知到歌曲的旋律走向,形象直觀、可愛有趣的圖譜激發了學生的感知力,把一個個抽象的音符變成了高高低低不同的場景,把聽覺上的旋律化作流動的視覺,視聽結合,更能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再如,在講到一些少數民族,外國音樂的時候,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個簡短的當地民風的視頻,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在輕松的氛圍下學習音樂知識,提高課堂效果。
還可以借助一些移動終端,如iPad,給學生拓展音樂知識。平板電腦上有功能強大的“庫音樂”音樂應用小程序,利用這款程序,能夠實現演奏、錄音、編曲等用途。借助于平板電腦上的鍵盤,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歌曲,彈一彈唱不準的音,為自己的歌聲錄個音,學一學樂理知識,在這樣的自主學習狀態下,能激發學生的探索好奇心,有效突破重點難點。
現代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各學科的平衡全面發展,將原本獨立的學科進行融合,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音樂是表達和寄托人們情感的“藝術語言”,它帶給人的是美和享受,它不是以說理性的方式來傳播,而是如同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般,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對人產生影響。
音樂和旋律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二年級音樂教材上,有一首歌曲《小小的船》,歌詞旋律非常優美,“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和藍藍的天”。聽到這首歌曲時,學生陶醉了,不光是被好聽的旋律所吸引,也被歌詞吸引。原來,這首歌的歌詞,是他們語文課上的一篇課文,看到歌曲標題的時候,學生產生了共情,迫不及待想聽聽歌曲是怎樣唱的。這時候,漢語語言與藝術語言的交相融合,帶給學生的感悟是不同的。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藝術審美和音樂欣賞能力。
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可以積極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請學生選擇合適的音樂為詩朗誦配樂,讓音樂和諧而自然地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培養學生對美的感悟。
現代流行音樂已經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不可缺少的精神催化劑,它作為音樂的一個類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行音樂貼近生活,它的受眾也越來越低齡化,很多的學生對于流行音樂很感興趣。而我們的教材也嘗試性地選用了一些人們喜愛的流行歌曲,如《大海啊故鄉》《外婆的澎湖灣》等,這些歌曲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符合音樂審美教育的需求,因此受到學生的喜愛。音樂的學習可以在教材學習的基礎上,向外延伸,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有選擇地將流行音樂帶進課堂,同時也要注意不能喧賓奪主,要選擇有藝術內涵和教育性,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歌曲,讓學生從歌曲中領悟到音樂藝術的感染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拓展音樂視野,接觸多元化的音樂文化,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音樂課,不是非常嚴肅地上課或講解,也不能用你一句我一句的形式死板教學,一堂好的音樂課,需要學生的參與、主動參與、自主參與,而音樂課堂趣味性的提升,就是轉變舊模式舊觀念,創設良好的條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來體驗、感受、享受、理解、表現音樂,并獲得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