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雯
作者單位:海寧市高級中學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應加強美育工作,積極開展藝術活動,積極探索基于情境、互動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感性的音樂活動,在實踐中掌握感性的音樂經驗,最終實現自身的情感體驗、提升自身的音樂能力,從而獲得精神的滿足。
現今單一的傳統課堂已無法滿足教師與學生對于教與學實時、高效、靈活的需求。新媒體蓬勃發展影響著教育教學模式的更新,因此如何在教學中跨越空間、節約時間,成了當下教師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探究“三維混合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從“環境浸潤、自主選擇、活動參與”三個維度讓高中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混合式的音樂課堂獲得排解壓力,勵志奮斗等精神需求,充分展示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參與課程體驗,實現教師以人為本,以情為本,以用為本的音樂教育理念。
根據學生實際需求,選擇碎片時間,緩解緊張學業壓力。利用這些時間,讓音樂以浸潤的形式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輔助性地幫助學生舒緩情緒,放松身心。
課間休息能消除上一節課的腦力疲勞,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下課鈴聲作為課間休息的序幕,可以選擇一些輕松歡快的曲目,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放松上課時緊張的情緒。
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節奏緊湊且律動感強、速度稍快、音色明亮、旋律婉轉流暢的歌曲供學生投票選擇,以此來確定下周的下課鈴聲,并設計一些固定的肢體動作用于緩解肌肉疲勞。
教師設置實體郵箱與電子郵件郵箱。鼓勵學生積極推薦自己喜歡的曲目,并寫上推薦理由。篩選后將推薦理由錄音并與推薦曲目合并,于下周的午間進行循環播放。
同學的推薦曲目,往往會切合同伴的內心共鳴。而推薦理由,也往往能從音樂專業角度與情感體驗角度與同伴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可以自主地對自己喜歡的音樂各抒己見,同時也滿足不同學生個體的需求。
教師篩選一些節奏松弛、速度稍慢、音色柔和的曲子,每周固定一首在熄燈前的5分鐘進行播放,提前營造入睡氛圍,在聆聽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更為良好的睡眠質量。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新媒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之江匯、釘釘、樂課網客戶端的云課堂,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教與學在空間上的問題,這種線上教學時間與空間上的靈活性優勢,正是高中學生所需要的。
教師提前錄制好網絡微課,上課時間可供學生自主選擇,只要在畢業前完成18學時的學習,并進行簡單的線上問卷考核,即可以順利獲得學分。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創立學校音樂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音樂鑒賞等樂評文章。內容貼近當下,形式與時俱進。每期內容中,學生可直接點播音樂或視頻。并在每期內容最后設置學習問卷,每三次問卷等同于1個學時。
通過百度網盤或者學校數字圖書館建立線上影視資源庫,以此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學生的生活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學生以撰寫影評或樂評的方式獲得學分。
將音樂融入校園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系統的感性音樂經驗,最終實現自主情感體驗,提升內心感覺音樂的能力。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完善學生的人生價值認知。
組織策劃班級合唱比賽,以合唱的形式讓學生在音樂的實踐活動中,感受集體的凝聚力與無窮的向心力。作為同學,所有人都在為高考而努力,大家夜以繼日的砥礪前行,就像戰友一般。高歌一曲,回響在耳畔的是共同奮斗的友情,是彼此相互鼓勵加油的力量。這是音樂帶給學生的共鳴,賦予他們勇于拼搏的力量。
配合學校開展18歲成人禮儀式,融入音樂活動環節。給家長寫一封信,為家長唱一首歌,寫出感恩,唱出感恩。例如選擇像《時間都去哪兒了》這樣的歌曲,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從小到大的變化,父母從年輕到年老的變化,用音樂感染人心,用情洗滌內心。
建議開展高考誓師大會,用音樂鼓勵學生堅定夢想,無悔青春。類似《我的未來不是夢》這樣的歌曲,放在誓師大會中作為背景音樂,格外能讓學生感受信心十足,無悔拼搏的青春奮斗,并且記憶句“我的未來不是夢”更容易讓高三學生堅定夢想,不留遺憾。
引導學生寫屬于自己青春的歌,唱屬于自己回憶的歌。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模式進行畢業歌的創編,把自己的青春歲月用音樂記錄下來,也印證了音樂教育以用為本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