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亮
(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何為“文化自信”,如果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政黨能夠做到積極踐行自身文化價值,充分肯定自身文化并對這種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始終充滿堅定的信心,就可稱之為“文化自信”。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五周年的慶祝大會上對“文化自信”給出了特別的論述和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趙銀平,2016),在這一場合對文化自信的表述更為莊嚴,這一觀點表述也更加特色鮮明,表達的內涵是文化自信不僅是一種文化理念,也是我們當前的指導思想。結合之前提出的三大自信,即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就成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大自信”。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在很多個重要講話中都談到了文化自信,這些講話都對中華文化的理念和見解。在2014 年舉行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議上,提到要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我們所持有價值觀的自信。對以上論述,又多次在多個場合進一步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中央電視臺的成功播出,讓觀眾在美輪美奐的“飛花令”中感受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迷人魅力。自第一季開播以來,人們已經對這種新穎的詩詞傳承方式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相比其他衛視以往的韓劇熱,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以別樣的方式吸引著各行各業,不同年齡層次的電視觀眾,讓該節目保持了收視長虹的記錄。由此,我們可以斷定,中國的詩詞古典并沒有沒落,并沒有被當代紛繁的網絡世界所拋棄,詩詞暫時的沉寂,只是苦于沒有合適的傳承方式,本次節目的一大亮點和突破是參賽詩詞大賽的選手有低齡化的學生,這恰恰說明我們對自身優秀文化的文化自信,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有了他們的參與,我們的詩詞,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將會得到正確的引領,我們的優秀文化將會得到優質的傳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詩詞文化正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古典詩詞,作為中國文學作品獨有的一種文學體裁,不僅是“六藝之一,群經之始”,更是中國古代每一位文人墨客所應掌握的一項文藝技能,還是中華文化精品中一塊上乘的璞玉。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千百年來,那些歷久彌新的古典詩詞,不僅凝聚著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志趣、氣度、神韻、博大、精深,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更包含了中國國民精神的全部符碼。文化是需要傳承的,古詩詞亦然。那些歷經時代風雨洗禮,在浩瀚的歷史文化長河中長盛不衰、愈久彌新的名篇佳作,真真正正繼承、傳遞和復現了古人們當時生活的文化原貌,讓當今的人們再次感受文化的韻律之美和意境之美,這些傳統文化不斷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靈,宛如春風細雨,不斷滋潤著大眾的知識心田,也在喚醒著人們血脈中的傳統詩詞文化基因,讓人們擺脫對粗俗的追隨,重拾文化自信。
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要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如何傳承,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中共中央辦公廳(2017)在國家層面對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出要把中華文化傳承當成一項重要的任務,在國民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中貫穿始終,同時要下大力氣、以多種方式(包括各級學校系統教育,文化理論和歷史理論的研究,經典文學影視作品等諸多方式)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領人們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詩言志,歌詠言。詩詞以最凝練的語言和優美的韻律,把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內化為人們的心靈認知,使一代代中國人從中得到滋養。一部中國詩歌史既是濃縮的中華文化精華,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風貌的展示。本節將探討互聯網在推動中國古典詩詞文化傳承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傳承中國古典詩詞文化,既是使命和擔當也是機遇和挑戰。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網絡上閱讀書籍,在網絡上誦讀欣賞古典詩詞文化,這就意味著今后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傳播將與互聯網密不可分,互聯網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有效促進和提升古典詩詞文化的傳承。
優美的古詩詞一直沉睡在人們心中,需要一種富有激情的方式去喚醒她,詩詞背誦、詩詞朗誦、詩詞領讀等各種形式的電視節目都曾出現過,只不過都猶如曇花一現,很快就被人們所遺忘和拋棄了,究其原因,是這種傳統的傳承方式太過于陳舊與平淡,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在互聯網時代,就需要在節目制作上進行根本性的創新,而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抓住了這一契機,《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意外走紅,恰恰說明人們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化有著深深的眷戀,渴望去感知,去欣賞,與傳統電視詩詞節目生硬乏味所不同,《中國詩詞大會》中融入了娛樂和文化元素,讓人們在參與中感知詩詞,在娛樂中感悟詩詞之美,節目效果超乎預期,很快在社會上引燃了詩詞熱潮,互聯網+詩詞的傳播模式,把文化傳承浸潤到了人們的心田。
在積極倡導互聯網+的時代,如何積極利用互聯網思維去開拓營銷電視節目至關重要,《中國詩詞大會》一經播出,其網絡熱度與詩詞文化傳播速度齊頭并進,在節目網絡宣傳過程中,節目中的諸多新星迅速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人物,話題人物的網絡營銷也是促進詩詞文化傳播的一種有效策略。節目本身以及話題人物的快速走紅,一方面為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也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和話題人物本人帶來了可觀的商業利益,真正實現了多管齊下,多方共贏。
從當前來看,傳統的書本詩詞誦讀和課堂詩詞教學,對古典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是遠遠不夠的,在互聯網+時代,唯有把二者有效地融合到一起,才能在更大格局上高效促進古典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推出,讓“互聯網+古詩詞文化”成為了一種風尚,成為了文化屆、媒體界以及互聯網界新的寵兒,文化傳播不再單一,娛樂節目愈發高雅,真正實現了1+1〉2 的文化娛樂傳播方式,之所以有如此奇效,就在于我們的勇于探索,在于我們心中所秉持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讓我們勇于發掘,積極進取,互利共贏。
《中華詩詞大會》的策劃初衷是從中華傳統文化出發,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園、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帶動全民重溫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在其備受關注的同時,也使得大眾對于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認知。而這些恰恰也是培養國民文化自信的高效之策。中國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唯有喚醒和培育國人的文化自信,才能讓我們的詩詞文化永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