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全球一體化的腳步勢不可擋。筆者曾經通過孔子學院的層層選拔,任教于國外的一所本地高中,獨自一人經歷在異國租房買車以及教學中的種種困難。筆者認為,最難克服的仍然是文化休克,本文從作者的實際感受出發,結合相關理論,希望能對去國外工作和學習的各位朋友有借鑒。
1958 年,人類學家 Kalvero Oberg 提出一個概念,即“文化休克”,其認為文化休克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一種全新的文化環境當中,感受到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害怕的感覺。Lilian H.Chaney & Jeanette S.Martin(2013)則將文化休克定義為:“A trauma you experience when you move into a culture different from your home culture”,即文化休克是指當人們來到不同于母國的文化環境中時所經歷的創傷。文化休克使得人們缺乏方向,不知道在新的文化環境中要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以及不知道什么是合適的和什么是不合適的。
筆者對此深有感觸,初到異國他鄉,沒有住家,同事都忙著自己的事情。我除了自己解決住的問題,吃的問題,還要學開車。雖然在國內有駕照,但是不能直接使用,還要通過本地的駕考。還好程序比較簡單,拿到駕照之后就買了同事的一輛二手車,確切地說都四手車了,但是車的性能還比較好。我覺得,剛來的那兩個月真的鍛煉了自己的獨立能力。遺憾的是沒有住家,就沒有太多的機會了解當地的風俗人情,家庭文化。現在說起來很輕松,然而當時真的經歷了無奈、彷徨以及各種折磨,時不時地大哭一場需要緩解一下壓力。生活方面的問題需要克服,工作中的困難必須也要面對,每天面對的是一些據說是世界上最難管的學生。總之,最初的文化不適應真的讓人焦頭爛額,無所適從。
事實上,人們所感受到的文化休克并不是一個持 續穩定的狀態,而是一個由多個階段組成的動態過程。因國內外學者對于文化休克的階段劃分意見不太 統一,本文選取了Lilian H.Chaney & Jeanette S.Martin(2013)中關于文化休克階段的劃分并加以介紹。
通常情況下,這一階段只持續幾天或者最多幾個月,且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被新的事物所吸引,對新環境中的問題忽視或者最小化。這個階段也被稱為“蜜月階段”。對于筆者而言,這個階段只有短短的幾天,剛到國外,還沒有完全倒好時差,就進入到緊張的教學中去。最初的兩周在賓館住,馬上就要面臨自己租房住的問題。同一批去的對外漢語教師,有一些就是因為不適應當地的語言文化環境,被遣返回國的。
隨著語言、交通、飲食 等新環境中的問題慢慢顯現,對最初的興奮取而代之的是失望。進入第二階段時,人們往往開始通過拒絕當地的文化來緩解心中的不適,甚至不自覺地在生理、心理或情緒上進行逃離來回避問題。
筆者是英語專業的,但是剛到國外時,聽同事聊天,仍然是一臉茫然,經過八個月的聽力練習,同事之間聊天大部分可以聽懂,但是有時候還是不知道怎么回應,怎么說一些幽默的話緩解氣氛。和同事聚餐,有時候也很尷尬,菜單上的很多菜名不知所以然,服務員說的話也經常讓我一頭霧水。可見語言的學習得不管你說的有多好,還必須理解對方的文化,這些文化包括:禮儀文化、娛樂文化、飲食文化等。漢辦的面試包括心理測試這個環節。我一直都挺自信,心理素質很好的一個人,出國后還是會敏感,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可能總覺得自己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一個集體,甚至一個國家的形象。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是帶著任務來到目的國,并且還會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該國停留時,就會逐步接受這個事實,并努力調整自己,學著適應新的文化。如學習當地日常交際用語、穿著當地服飾、向同事或者朋友學習嘗試烹飪當地食物等。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自己的調整,慢慢地認識到了新文化中美好的一面,抵觸情緒也逐漸消除。
當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和國家時,只有主動學習,主動交流才能更好地適應。好在我是一個比較好學的人,雖然學習新知識有點慢,我仍然會積極參加各種會議,遇到不懂的就去請教比較親近的同事。自己在國外兩個多月后,差不多適應了當地的生活,也是因為自己的生活漸漸穩定,租好了房子,買了車,可以駕車去附近的超市買些必需品,不用總是勞煩當地同事開車送了。
經歷過上一階段的調整后,人們逐漸開始接受當地文化給自己生活工作帶來很大不便或差異的事物,慢慢學會在新的文化環境中自如地生活和工作。
真正適應國外生活是在第一個學期結束之后,第二個學期開始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教學經驗,知道了如何給學生立規矩,如何和同事相處,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在節假日更好的放松自己。
這一階段指的是結束任務后回國時經歷的對本國文化不適應的文化休克的階段。很多人會奇怪,為什么回到母國還會有文化休克現象?在國外待上相當一段長的一段時間之后,一般為三個月以上就會逐漸適應國外的文化,而回到國內之后就會產生對母國的文化休克。主要表現為對母國文化的不適應。筆者曾經從國外返回中國之后,剛開始的一段時間無法適應國內的人事繁忙。這也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
跟其他疾病一樣,作為人們到新文化中所經歷的一種生理和心理的創傷,文化休克也有著自己的癥狀與原因。那么,我們怎樣積極的調整自己適應異國的文化呢?
文化沖擊實則是由于對所處國家的文化不適應而產生的焦慮與挫敗感。對當地言語與非言語交際的不理解,不習慣當地的食物、氣候條件,日常作息習慣的打破,對于個人安全的擔憂,住房條件、服飾、教育體制、社會習俗、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等的差異這些都可能給出國人員的心理和生理帶來強有力的沖擊,造成他們極大的挫敗感和焦慮感。筆者在曾經的工作經歷中也有接觸到類似的情況,下面以自己的實際案例分享給大家。
在國外有八個月的時間,之前有過三位中文老師,待的時間都比較短,所以想和同事建立良好的關系,成為好朋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是對我幫助最大,并且聯系最多的一個同事。她是一個數學老師,名叫Tammy.她之前曾經招待過兩位中文老師,雖然我沒有在她家住過,但是春假她邀請我去她海邊的房子玩了三天。她女兒剛好大學畢業準備去中國,因為國內段的高鐵票不好買,我就幫忙給她買了高鐵票,碰巧我圣誕節去玩,要從夏洛特坐飛機,那時候開車還不是很熟,Tammy 就說接送我去機場,高鐵票的錢就和送我去機場的錢相抵了。但是她接我回來時,我又給了她40 美元,因為那幾天下大雨,路況特別不好,如果不是她接送我,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去。后來她女兒從中國回來時,我又請她全家一起吃了晚飯。在多次的接觸中,包括去海邊玩,我也請他們全家一起吃了一次飯,又做了一頓中餐;還有她帶我去參觀大學,看話劇表演,我都會多給一些錢。盡管在國外大多數時候是AA 制,但是如果她們對你有所幫助,你請她們吃頓飯,送禮物什么的,她們會很感激的。
中國有句老話:吃虧是福。我想這句話適應于任何民族之間的交往,外國人很獨立,在金錢方面算得很清楚,所以我的原則是:寧可自己吃點虧,也不能讓她們覺得我們愛占便宜。只要是幫助過我的同事,我在圣誕節的時候都送給他們一些從國內帶的小禮物。總之,心存感恩,還要表現在語言和行動上,感謝卡、小禮品、超市購物卡,都可以送。
文化休克是融入異文化圈的一個必經階段,解決文化休克難題關鍵點就是直視問題,努力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認知和經驗層面啟發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在經歷文化休克的過程中,要及時的積極的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正確認識并重視出現的問題,逐漸融入異文化交際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