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勇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政課的改革創新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后繼者的培養、關乎抵御西方意識形態形態的思想之盾的鑄造、關切到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堅持。那么如何推進思政課程創新呢?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是關鍵。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指出:“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因此,對于思政課的政治性與學理性內涵的闡釋及堅持二者相統一的具體路徑的探求顯得尤為重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鮮明特色和辦學優勢,它主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教育,而馬克思主義代表著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利益,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因此政治屬性是思政課的本質屬性。政治性融合貫穿于思政課的始終,教學方向、教學內容、教學話語、教學管理與評價等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其鮮明的政治性。在以上這些要素中,社會主義的教學方向回答了“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內容回答了“怎樣培養人”。因此,思政課的政治性需要從教學方向和教學內容兩方面去理解。
思政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教學方向就是堅持思政課的政治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因此更要堅持和鞏固政治性在思政課中的首要地位,以政治性為引領,旗幟鮮明講政治,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真正做到思政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當前我國高校面向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的思政課的數量和課程名稱雖然不盡相同,但從教學內容出發可將國內高校的思政課分為四類,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普及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及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和法律基礎教育。以上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離不開社會主義的方向、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都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因此,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直接體現了思政課的政治性。
學理性指“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揭示,對事物的演進邏輯的表述,以及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等。”單從“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名詞來看,它是由體現政治性的“思想政治”與體現學理性的“理論課”組合而成。因此,許多大學生認為它沒有任何學理意義,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思政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為學科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核心課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理性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理性體現著思政課的學理性。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發展中已形成了特有的邏輯體系和發展規律,至今已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學科。1980 年,光明日報刊登題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的文章,隨即引起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激烈討論;1984 年,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12 所高校首次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生,這標志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正式誕生。歷史與實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一門集科學性、思想性、邏輯性為一體的成熟學科,作為思政課的學科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性、思想性和理論性是思政課的學理性的重要支撐。
紀念馬克思200 周年誕辰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從《共產黨宣言》發表到今天,170 年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仍然是完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科學,就是因為它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導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和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體現在它的學理性上,學理性又表現出它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思政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鮮明的科學性和學理性體現著思政課的學理性。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思政課勢必會更加展示出學理的魅力,這也使受教育者更加主動地從內心深處接受和認同它是一門富有科學內涵的課程。
“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教師是堅持二者相統一的主體,但在具體實踐中,不能將二者關系簡單化理解,而是要從自身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教學技術與能力等方面共同去推進。
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與政治站位是保證思政課教學方向的關鍵。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要求,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其中,政治素養和政治站位是首要的、根本的要求。
“有信仰、講政治”是對思政課教師的首要要求。教師要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真懂和真信馬克思主義,要堅持政治性為靈魂,著力引導學生在加強學理性探索中更科學地、更自覺地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為了課堂的“抬頭率”“前排率”而缺失政治性的引導,否則便會因小失大。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有政治的人講政治,才能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政治性。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是成為優秀教師地必備條件。“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夠,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更談不上游刃有余。” 因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汲取專業知識,綜合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將自身打造為“行走的課堂”。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一味地傳授容易導致課堂變得空洞、刻板,理論猶如空中樓閣而不接地氣,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樂趣。教師應該學會 “用學理講政治”,充分發揮理論的魅力,引起學生的興趣,用理論的技巧傳播政治觀念和觀點,最終才能用理論說服學生、掌握學生。
除了良好的政治素養與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外,高超的教學技術與能力也是思政課教師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教學方法層面,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傳授與啟發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等;教學方式層面,在傳統課堂無法取得理想效果的情況下,應積極開拓第二課堂,針對受教育者互聯網“原住民”全覆蓋的趨勢,應積極學習并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讓科技紅利為思政課服務。另外,“八個相統一”是一個科學和諧的整體,是高校思政課程創新的方法論,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需要與其他七個“相統一”統籌協調推進。
總之,守正創新將是思政課發展的必然方向。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思政課怎樣改革創新,政治性始終是要牢牢堅持和把握的方向,學理性始終是要不斷發展和深化的目標,堅持思政課的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始終是思政課存在和發展的本質要求和鮮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