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
(新鄉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小學生剛步入校園,接觸新的知識,從群體的心理特征以及認知能力、認知規律出發,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還未形成,這個時期的學生對外界有較強的求知欲。從入學接受基礎教育起始就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能夠提高培育效果。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也呈現出獨特性。具體的心理特征包括如下。
從小學的受教育的年限來看,小學生要經歷六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對小學生的心理狀況理解與分析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就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認知方式以及認知內容。就普遍性情況來看,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無論是在新環境的適應性上還是在知識經驗的系統性掌握程度上都不夠成熟,也并不能夠對自己的認知以及自己的行為做出科學的判斷,依賴于“家長的觀點以及教師的引導性意見,容易受到周圍環境中人或者事務的影響。”一般來說,低年級的小學生更傾向于尋求與權威人物的觀點以及具有領導性的意見相一致,對教師的觀念也比較認同。而當學生到中高級時,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就會發生改變,即對教師的觀點并不是完全地相信,相反會逐漸瓦解對教師的崇拜模式,對問題有自己的部分觀點,當然僅僅是表現出獨立,從對外界環境的依賴逐漸向自主性發展。在這期間,小學生自身的人際關系也逐漸發生改變,形成了以自己興趣愛好為中心的交往圈,交往的平等性增強。
對小學生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個體性特征,同時還要兼顧群體的特征。就個體而言,每一個學生生活的環境不一,智力以及生理因素也有所差異,我們要從小學生個體出發,從實際情況入手分析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認知偏好,針對性地展開對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培養中要注重區分低年級階段和高年級階段對價值觀認同的接受能力、接受范圍。針對不同的影響因素具體分析,采取不同方式對待。比如低年級可以熏陶為主,參觀電視電影以及講故事等方式潛移默化地進行。高年級要適當加入辯論環節,教師指導明辨是非。教育理念上采取整體的方式,而就學生的個體性特征需要兼容小學生的特殊化條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整體性與個體性緊密聯系在一起。
小學生基本上是同一年齡階段進入學校,生活的地域內部文化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差異也不是很大,因此可以采用模糊界定法前設小學生的邏輯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理解水平都是處于同一個階段上,后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學習內容的增多會呈現出一個漸進化向前發展的模式。小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必然會是一個波動的趨勢,在不同的場景或者說不同的環境下,小學生整體認知將會發生變化。采用分層的視角來分析小學生,在小學生群體內部不僅有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之分,還有男女性別之分,不同的小學生在家庭教育環境以及個人智力因素等多種條件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狀況。從動態性發展的角度來看,低年級學生升學到高年級,自我意識、自我評價也在不斷地自我發展,表現突出的是低年級學生更傾向于從結果角度對道德判斷,而到了高年級學生側重于從動機視角出發。對于個體的行為更傾向結合社會規范以及倫理道德標準來分析,不在以個人喜好為轉移,而且逐漸形成自己的原則,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分析判斷事務。“隨著年齡增長,小學生也逐漸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不再以習俗規矩為完全的標準,而是以自己的原則為依托權衡各項事件。”在對知識的攝取方面有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的觀點,傾向實用主義,即對自己有用的或者是符合自己偏好的知識愿意主動接納,對與自己興趣偏好逆反的知識則具有較強的排斥心與排斥態度。基本上對知識的掌握圍繞在社會要求的方面或者是個人的偏好隱私方面,對知識的選取有自己的原則。隨著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認識水平的提高,小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程度也提升。在某一個階段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能會表現出一種發展性,但是在某一階段中又表現出穩定性,在整個過程中呈現出發展性與穩定性并行的狀態。小學生對不同維度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會通過其行為方式展現出來,在掌握更多的知識以及社會經驗后,能夠理解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與作用效果,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示認同。小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后會對價值理念以及價值維度表現出更加深刻的認知,能夠形成自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在自己的認知行為體系中。
在某一個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小學生會持續鞏固自己的認知模式以及價值體系,并在思維慣性的導引下采取固定的思維模式,并延續一貫的價值觀念以及價值體系。在認知背景認知環境以及整體性教育下,小學生會逐漸更新自己的想法,逐漸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由此價值觀又形成一定的發展性。在對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就需要兼顧這種發展性與穩定性特征,在培育過程中要注重挖掘學生興趣愛好中的價值觀,正確的方面循循善誘,偏失方面及時糾正,把培育基礎打通打實。
從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能夠間接性地看出小學生的心理狀況。思維方式反映了主體對事物的認知與感官,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事物時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了解小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能夠更好地利用思維方式來優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剛入學時,小學生的思維需要借助外界的媒介強化認知對象,通過具體可觀的對象來認識事物,而隨著知識積累,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也逐漸擺脫“對具體形象思維思考的模式,運用抽象思維方式來思考相關的內容,強化對事物的宏觀認知與整體性了解。”在具象認知階段,小學生偏好接收一些淺顯直白的內容,能夠從具體的情境之中直觀性的感知各種選擇以及各種價值,但是并不能夠清晰辨別出各種含混的概念,也不能夠從抽象的水平上概括出各種定義或者是語義。高年級的小學生相對來說能夠精確地理解不同概念之間的差異,能夠對各種抽象性概念進行辨析,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廣泛性理解各種案例,能夠理解各種抽象的理念。在思維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小學生逐漸學會了對自己已經學習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夠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并將理論知識遷移到實踐中。
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案例中理解、培養價值觀,比單純的理論講授要更入腦入心。
小學生階段學生對于外界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特別是對一些未曾見過的事物保持著較強的求知欲與探索欲,能夠積極主動地詢問與探索。與此同時,小學生在剛開始進入學校進行正式的社會化過程中受知識水平以及身心發展的限制,并沒有形成對自己的約束能力,也沒能夠完全地遵守小學生守則以及小學生行為規范。“小學生行為規范性不強,特別是沒有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為了有效地約束小學生行為,需要外界加以科學化引導與約束。”具體來看,在學校中能夠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專心聽講等等。在生活上要求學生勤儉節約,能夠文明禮貌等等。這些都需要發揮外界的軟約束與硬約束兩種手段進行監督,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行為模式的成型,小學生并不需要有更多的外界監督與外界干涉,因此會有更多的逆反現象,在皮亞杰看來,個體的認知主要取自個體與環境之間互動建構而來,也就是說環境對個體的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
這就是需要培育者注重學生自覺能力的培養,及時進行獎懲。以便于學生發展自我意識,形成自覺。
總的來看,小學生在六年的教育中基本上實現了思維方式、自我管理、自我認知的轉變,這些心理狀況的轉變對價值觀培養有重要參考意義,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與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