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華
(山東聊城高新區許營鎮政府,山東 聊城 252000)
在農業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積極推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是促進農業科技水平提升的重要舉措,即科技成果的轉化取決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但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依舊出于較低的層次,雖然近些年來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優化改革措施,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與此同時,市場化推廣結構的介入也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短缺的問題。對此,必須要對政府和市場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供給中的邊界進行劃定,實現資源的協調配置。
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協調政府治理和市場推廣是一項關鍵性問題。根據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以及現有的研究成果,農業技術推廣制度是一種混合性的制度安排,公共和私人推廣部門在其中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探討政府和市場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供給治理上的邊界十分必要。
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是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向農業生產者提供農業技術產品,傳播與技術產品相關的知識、信息并提供農業技術服務的過程,它由農業技術產品提供和農業技術服務兩部分構成。農業技術產品簡單來講就是物化的農業技術,農業技術服務則由農業技術產品配套服務和獨立使用的非物化農業技術構成。除了農業技術產品的提供之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還涉及到了技術使用的指導以及疑難問題的解答。
參考企業邊界的概念,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領域的政府供給邊界是指政府作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供給主體所承擔的職能范圍,相應的市場供給邊界則是指農業技術市場化推廣的職能范圍。政府和市場機構在供給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過程中,一旦出現超出職能范圍的行為,必然會造成效率損失。
根據科斯(1937 年)的研究,一旦企業內部組織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交易,就會出現企業代替市場的情況。反之,則企業會持續擴張,直至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費用等于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費用。歸根結底,企業的邊界問題實際上是生產過程中由市場體制還是企業體制進行組織。而想要弄清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政府和市場的供給邊界,就需要將政府供給農業和企業技術推廣服務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可以從資產專用性以及交易頻率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以交易頻率為例,政府供給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和市場體制下相比需要專門的推廣機構作為支撐,并配備專業的人員隊伍。而市場化機構則采用技物結合的運作模式,并不配備專門的推廣人員,也不需要建立專門的機構,直接由推廣人員負責營銷和創收。相較而言,政府擁有更加健全的組織結構、專業人員隊伍和健全的渠道體系,因此其單位變動成本遠低于市場化推廣機構。但政府供給同樣存在邊界,一旦超出就會導致效率的損失。其原因有三,一是政府若強行囊括市場化體制可以供給的服務內容,會對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產生影響。二是農業技術的資產專用性程度不高,政府供給相較于市場供給會產生更多的費用。三是部分農業技術的交易頻率不高,若由政府機構推廣會出現“大材小用”之嫌,產生不必要的機構維持成本。
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交易屬性決定了政府和市場供給的邊界,而其交易屬性存在一定的變動性,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是制度因素,具體包括農地制度、規模化經營程度兩方面。農地制度是因農村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等權益而發生的所有關系的總和,是農業生產經營各類制度的基礎,決定了農業生產中農戶的技術需求。規模化經營程度對技術應用推廣有著顯著影響,當技術應用所產生的邊際收益無法抵償其邊際成本時,則技術推廣必然遭遇阻礙。相對而言,小規模農業生產中,技術應用并不會帶來時間和精力的節約。其二是技術因素。具有公共屬性的農業技術可以采用政府補貼、私人供給的方式推廣,同時也可以通過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將技術使用者從農戶轉化為農業生產組織,消除技術推廣應用存在的阻礙。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供給水平,應從治理效率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制度和技術兩方面因素,對政府和市場的供給邊界進行確定,助力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