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星
(延安鳳凰山革命舊址管理處,陜西 延安 716000)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兒女為了自由和民主進行的一系列的社會革命、斗爭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稱之為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黨組織通過紅色文化來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現了文化和教育實踐活動的共同發展。
紅色文化是集物質、精神和制度文明為一體的文化。物質文化是具有物質形態的革命烈士公園、革命遺址、革命家遺物等;精神文化是意識形態的革命理念、革命情懷、革命精神、社會主義思想等;制度文化是從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發展時期形成的政策、路線、理論等。
從抗戰時期至今形成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構成了紅色文化的主要內容,如: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愛國精神、民族精神、雷鋒精神、西北坡精神、邱少云精神、白求恩精神、奧運精神等等。這些精神都是那一時期優秀思想的深化和經驗匯總而來,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積淀,體現了黨的優良傳統和美好品德,教育意義重大。
紅色文化與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能夠發揮其教育意義和社會性。紅色文化屬于民間文化,人是其重要屬性,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匹配于群眾路線的推廣實施。群眾路線內容中充分展現和彰顯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精髓。因此,紅色文化有機融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展現紅色文化魅力的同時,促使社會價值不斷提升。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紅色文化的非顯性教育功能具體表現在:(一)在開展座談、交流、會議等活動環節融入紅色文化,使人民群眾充分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展現其所特有的群眾性、人民性等特點,進而潛移默化地接受群眾工作方法、路線以及價值理念。(二)依托網絡、電視等傳播媒介,向人民群眾宣傳推廣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創造積極向上、融洽和諧的文化傳播環境,使人民群眾寓教于樂,更好的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民群眾的價值理念層次,升華受眾的思想境界和覺悟。
我國紅色文化教育發展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特點,豐富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形式:首先,廣大黨員干部通過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深入了解和掌握群眾路線的現實和歷史價值;其次,借助于先進的網絡媒體推廣宣傳的便利,積極組織開展有關紅色文化的虛擬實踐活動,引導黨員干部深刻理解和運用群眾路線,認識在開展革命以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人民群眾的關鍵作用,獲得豐富的實踐參考,以此推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序開展。
深挖紅色文化:首先,充分研究我國黨史,洞察潛在的文化內涵。紅色文化內容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的重要支撐,深挖我黨發展歷史,參考歷史事實,了解、總結和整合有關我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紅色故事以及關鍵事件,提煉深刻的紅色精神以及文化內涵;其次,緊扣文化旋律,彰顯景區獨特文化。深入開發特色文化產品,全面優化導游景區文化講解層次。最后,深入探討文化特質,外化紅色文化。依托多元化形式的藝術手段,創新包裝各種紅色旅游產品。
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有關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真實課堂。首先,在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的過程中有機融入群眾路線理論教育內容,領略先輩們曾踏尋的紅色足跡,感受優良的紅色文化傳統,全面提升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從而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感悟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刻內涵,凈化黨員干部心靈,展開積極行動,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落實到行動中。其次,打造有關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真實課堂,積極組織參觀學習革命前輩的歷史遺址和故里,切身領略革命偉人先輩與人民群眾心心相依的動人故事。最后,以書法、小說、電影等多元化形式,優化創新紅色文化外在形式,使紅色文化得以良好傳承發揚。
開創多元形式的紅色文化教育模式,首先,優化紅色文化實地教育模式。紅色文化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紅色旅游的大力推行,使人民在實地參觀游覽中,切實領會革命陣地的優美風光以及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關鍵路徑就是紅色旅游。廣大黨員干部應在明確所需解決問題的前提下開展紅色旅游活動,全面領會黨的歷史發展中,群眾路線的深刻意義,進而升華思想覺悟、深刻領會群眾觀念、自覺落實好群眾路線。其次,創新紅色文化網絡傳播渠道。以電視、廣播等大眾傳媒為依托,積極創新開拓網絡新媒體等新型紅色文化傳播渠道,打造健全的紅色文化數據庫,開辟紅色文化網站并開展豐富的文化傳播活動,積極開發有關紅色文化的網絡文化、動漫產業,以此推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好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