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亮
(陜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七中學,陜西 西安 710026)
初中道德與法治中,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在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所需能力的對應素質。這門課程的教學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本文針對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探討。
初中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不僅僅思想品質的教學,還應該重視學生法律知識的教學,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道德于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法律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尊法守法的意識。例如,在學習《校園安全法》和《未成年保護法》等法律知識學習的時,教師可以開展漫畫比賽或者演講等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營造安全的校園環境。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的素養是學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學生沒有形成完善的三觀,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而初中生接受能力較強,這時候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就能促進學生正確道德素養和正確三觀的形成。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做好一個好榜樣,并明確自身育人的思想觀念。因此,學習要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強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教師愛崗敬業的精神。
教師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 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設計,并在課前做好充分地準備。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或者圖文結合的方式,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形式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1]。例如,在《集體生活成就你問》這一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什么是集體?集體生活的定義是什么?集體生活與個人生活存在什么區別?為什么說在集體生活中可以促進自我的成長與進步。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回答與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活躍課堂的氛圍,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大家與小家”的作文競賽,加深學生對這節課內容的消化與理解。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并在一旁進行積極地指導,同時教師教學地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需求,并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進行教學方法的設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2]。例如,在針對網絡上熱議的話題“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話題,教師可以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在課堂上 進行表演的方式,生動形象地還原話題中的場景,讓學生可以在觀看表演時發現問題和現象產生的原因,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些社會問題進行探討,讓學生在自主探討的過程中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個人的道德的和法治的觀念,并意識到,要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就要發揮出每一個社會公民的作用,共同努力。這就是教學情境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師在教學的的過程中可以引入與生活或這個社會中的熱點事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導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形成對道德與法治的正確認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高對生活的認知能力,提高教學的效果。
教師在進行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是檢驗 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為實踐提供了指導的作用。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地質量,并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程度[3]。例如,在進行相關法律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列舉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或者通過多媒體設備,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現實生活中法律法規的真正作用,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做到自覺守法,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社會公民。例如,在學習《校園安全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 引導學生觀看《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讓學生了解到校園暴力的危害,并對這些現象進行反思,培養學生關愛學生的意識,并且共同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與其他學生友好的進行相處。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來源于生活,教師要以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的素養為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出這門課程的真正作用,讓學生在愉快地學習中,學習到道德與法治地相關知識,并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但是學生的法治觀念形成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進行長期的堅持,并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地完善與創新,從而實現學生真確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