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蕊
(河北省隆堯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隆堯 055350)
常說“三分文章七分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朗讀仍是教好語文、學好語文的有效方式。新《課程標準》強調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而朗讀教學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下面,簡要探討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意義及其實施方法。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講解一篇課文,尤其是語言優美、情感豐富、朗朗上口的文章,只有讓學生大膽地去朗讀、去品味,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感悟到文中的奧妙之處。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朗讀可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與體會,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首先,應教會學生如何確定重音。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朗讀知識,如課文中的修飾詞、謂語動詞、對比詞等,讓學生可以在朗讀過程中快速找準重音,以增強朗讀表達效果;選用重音輕讀的方式更能夠將文章中的悲傷或歡快之感表達出來。
其次,應教會學生如何掌握語速。一般情況下,激情高亢、歡快激動的文章的語速應適當加快;悲傷、低沉或是抒情的文章,語速應當適當放緩。所以,非常有必要教會學生語速的掌握方法,并讓學生在不斷地朗讀訓練中正確掌握語速,做到收放自如。
最后,應教與學生如何掌握語調。語調是語氣、語音以及語速的綜合體現,正確把握語調,可以將文中的感情基調很好地表現出來。所以,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應教會學生把握語調,如在朗讀歡快、激情澎湃的文章時應采用慷慨激昂的語調;在朗讀悲涼、寂寥的文章時應采用深沉、舒緩的語調。
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朗讀訓練,訓練應從易到難,由簡入繁,從普通訓練到實用訓練,層層推進,切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朗讀訓練應當進行反復練習、對比與觀察。朗讀訓練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1.范讀。優秀的范讀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朗讀的榜樣。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教師可利用不同的語調、語氣以及語速來進行范讀。如在朗讀三味書屋部分內容時,教師應采用略微低沉的語調以及緩慢的語速來進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書屋中那段乏味、無聊的時光等。通過科學的朗讀處理,能可以讓學生深刻地了解課文的主體。并讓學生現學現仿,反復練習,從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誦讀。誦讀常常運用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誦讀古詩詞,是語言特點本身所決定的朗讀形式。古詩詞的語言非常凝練。古詩詞中的用詞造句往往都是經過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隨便。而且詞句優美,有的講究對稱,有的講究平仄,有的講究押韻,讀起來有輕重、有快慢、有起伏,而且每首詩詞都有各自不同的節奏停頓和不同的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
3.配樂讀。音樂作為渲染情境的一種重要手段,與語文有相通之處:它們都是反映社會生活、表情達意的載體。如果選擇與課文內容、感情相通的音樂,把音樂和語言溝通起來,通過教師的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聯想,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產生通感,就能在他們腦海中浮現生動的課文畫面,并與作者在課文中抒發的情感產生共鳴。而配樂朗讀能使人在音樂的感染下,對文章意境和朗誦魅力的感受更直接、更真切,仿佛身臨其境,心馳神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朗讀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要盡可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把更多的生活資訊融入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對于本課的拓展部分,首先我向學生們推薦了一部課外名著——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在這部著作中真實地記錄了昆蟲的生活,表述了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所表現出來的靈性,同時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這部作品十分切合本篇課文的寫作內容及思想感情,由此就將知識拓展到課外閱讀的部分。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是生活,語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論的,散文更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和感受流淌于筆尖的產物。因此,學習現代散文要鼓勵學生融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這樣學生的思維就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總而言之,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要學會語文,首先就要學會朗讀。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不斷探索提高朗讀教學效率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愛上語文,讓學生輕松學習語文,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初中語文朗讀教學需要結合教育目標,以學生為本,尋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方法和途徑,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朗讀的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