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揚俊
(重慶市巫山縣騾坪小學,重慶 巫山 404705)
在我國教育改革總體布局中,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等三方面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內容,學校與教師則需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相應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而語文學科中閱讀理解能力基本涵蓋了一個人的語言文字運用的所有素養,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最為關鍵的部分,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不僅是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也是加強閱讀這一人文教學版塊與學生核心素養之間具有的天然聯系的良好教學嘗試。
中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大量繁雜的文章,這些文章主題或題材各異,單就文體而言,就可以分為小說、散文或議論文等類型。就當前中小學階段語文教材選文的情況而言,同一本教材中會為學生穿插不同文體的文章,一旦學生沒有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就會對繁雜的文章理解產生畏難情緒與抵觸心理。因此,教師為了有效降低教材選文呈現的系統抽象性,消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可以進行主題或文體分類式教學,即將同一類型文體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閱讀理解,并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此類文章共同的閱讀技巧,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之前學習的不同文體的文章進行比較,這幾種文體運用到的寫作與閱讀技巧有何差異等,通過此種教學過程形成學生牢固的閱讀知識基礎。譬如,可以通過歸納總結同一類型文章如小說的寫作方式與敘事風格來向學生展示小說這一體裁所具有的特點,從而使學生明晰閱讀該體裁文章時應運用的技巧。因從小學到中學的教材選文會逐漸變得復雜,學生需要不斷適應難度的變化,面對此種情況教師需要做好兩個階段之間的閱讀教學銜接,為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系統的閱讀技巧搭建橋梁。
對于語文此類需要師生互動及想法輸出的學科而言,教師一旦囿于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課堂就會陷入說教泥淖,致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如果教師無法構建使其感興趣的課堂,學生便會對課程內容十分抵觸,以至于極大降低了課堂效率和品質。因此,為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將情境教學法納入教學實踐中,即為學生構建還原生動的文章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式地感受人物心境與文章主旨,從而深刻體會行文邏輯與作者立意。在閱讀理解的課堂上構建相關情境,不僅能夠突破傳統教學課堂下的枯燥氛圍,極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致,促使其自主進行閱讀,從而為其塑造自主發展這一核心素養奠定基礎,而且能夠使其親身感受人文學科的魅力所在,以激勵其主動探索自己的興趣所在。教師在構建閱讀情境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與網絡信息資源,力圖為學生提供逼真與生動直觀的閱讀場景,通過運用音頻視頻而使其立體多維體會文章傳達的意境,使學生切身體會閱讀的樂趣并由此積極進行自主探索。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尚未擁有足夠的人生經歷,其體驗到的情感與情緒變化仍有待增加,而人文閱讀恰恰為其提供了培養其共情能力與形成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這能夠為其將來深入的社會參與奠定價值觀基礎。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推薦學生適合的課外閱讀書籍,不斷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與知識,同時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彌補中小學生人生經驗尚不充足的缺陷,延伸其精神生命與廣度,使其在面對文章時能夠欣然接受并可以真正理解文章主旨。為了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中積極開展讀書分享會等活動,使學生為同學們分享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在此過程中需要說明文章或書籍的大致內容,明晰作者寫作背景與立意,并分享自身閱讀此書的獨特感受與產生共鳴的內容,由此有效培養其共情能力。與教材選文相比,課外讀物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且能夠由此使學生更全面深入接觸價值共同體的觀念與情感,使其自主形成較高的道德素質與健全人格并自覺遵守社會交往與發展的規則。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符合新課改的時代要求,也體現了教師對于學生能力全面發展這一根本目標的追求,而閱讀理解能力作為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其對于學生的語言運用理解與邏輯認知等能力至關重要,而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夯實學生知識基礎、激勵其自主發展并為其社會參與建立價值觀指導也是在新型教學模式下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