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鈁瀅 葉文來 莊珊茹 李鈺 李露莎
(浙江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2017 級本科生,浙江 杭州 310012)
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和資源要素有限的矛盾,如何為可持續發展做貢獻,改善生存環境狀態,是世界各國亟待解決的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不論是重要會議還是國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問起垃圾分類進展情況,點贊一些地方垃圾分類做法,要求扎扎實實推進這項工作。2019 年6 月,習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強調這一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其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教育意義。
(一)垃圾產量和資源回收率的矛盾。一方面,社區垃圾的產出是大大提升的。居家隔離、居家辦公產生的生活垃圾較之平常有所增多,尤其是快遞包裝箱等可回收物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原有的常規的可回收物回收和銷售路徑是堵塞的。再一方面,疫情期間以口罩為例的醫療廢棄物大量增加,其回收與處理尤為重要。且疫情期間大部分純線下回收企業遭遇到了業務斷崖式下跌。一些強依附于線下回收的廢品回收企業,在疫情影響之下線下門店“停擺”,線上獲取流量又非常有限,業務必然受到重創。
(二)杭州科技優勢尚未與垃圾分類工作接軌。相比其他城市,杭州已有功能較為完善、生產鏈較為成熟的科技聯盟,但運用到垃圾分類工作的情況則是少之又少,即運用并不普遍。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區和區之間還未形成合作意識,尤其是在技術支持方面。
(三)垃圾實際種類多而分類標準有限,再加上公眾理解水平不一,提升垃圾分類工作易遇到瓶頸。例如日本和美國,垃圾分類條目高達三十幾種,減輕了后續分類工作的難度、提升了利用效率。杭州如何因地制宜,根據地區所產垃圾的種類進行適當分類,既能不使群眾產生厭煩心理,又能迅速且正確地完成分類。
結合法國、丹麥、日本等國垃圾分類和美學經驗,我們提出以下解決策略。
(一)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和制定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杭州在垃圾分類方面仍有值得探索的巨大空間,項目具有廣闊的前景。首先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從垃圾分類較成功國家的發展經驗中可以看到,這些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焚燒產生電能或熱能、回收再利用、堆肥等方式將垃圾“變廢為寶”,實現了極高的資源回收利用率。其次,制定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法律約束和經濟激勵對于促進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具有深刻的影響。最后,明確清晰的垃圾分類體系。明確可操作的分類,有助于居民進行有效的生活垃圾分類,降低末端處理成本。
(二)利用杭州互聯網優勢,實現垃圾分類高效運作。后疫情時代,一些依附于線下回收的廢品回收企業“停擺”,線上互聯網垃圾分類化凸顯優勢。該情勢給處在后疫情時代的杭城垃圾分類帶來三大重點啟示: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優化智能回收裝置的功能,增強智能回收點的收取能力,減少垃圾分類的人力投入。二是因為落實在平日里的高標準才能保證特殊時期垃圾分類工作的質量,因此要規范化、精細化垃圾分類各環節流程作業,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統一管理和培訓。三是借助互聯網技術,促進線上業務模式開發,以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垃圾回收效率,同時規避業務模式過于單一帶來的弊端。四是推進全鏈條化產業布局,保證垃圾分類回收前后端的有效運作。
(三)建立城市生態網,帶動垃圾分類實施建設。城市生態網絡建設是垃圾分類實施建設的基礎。縱觀國外各大生態城市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設都以原有城市為基礎進行規劃,并將垃圾分類建設這重要一環當做重點實施和改善對象。比如德國注重垃圾分類處理后產品的應用,將易降解有機垃圾發酵后產物用于肥料及土壤改良劑,形成生態的良性循環。城市生態網的建立有利于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推進,滿足了人們對城市建設中生態自然美的追求和審美需要。
(四)加強美育教育,創建良好的城市人文環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人文精神的危機就隨之出現,而美育就是培養創造精神的主要途徑。美育主要存在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美育教育需要注重培養人的審美情趣。德國重視國人審美意識的培養,在基礎學校就針對小學生開設一門基礎的課程,將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審美經驗納入專業的學習范圍之內。這些垃圾通常經過藝術家的審美改造顛覆,使垃圾帶上一定的價值符號和藝術特色。所以,審美情趣的培養能夠提高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以美感的態度對待事物,將垃圾變廢為寶。第一,美育教育需要注重培養人的人文素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人們需要堅守的生態倫理觀念,社會的發展方向由人們的意識所決定。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垃圾分類和生態建設的持續推進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