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虎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北京 100035)
《采集部落》系列紀錄片,是一個解讀不同人的不同生存方式的系列人類學紀錄片,每集講述一個獨特的人物和故事。其中,有著為了獲得稀有的山珍,采菌者必須在特定的季節深入山林;為了制作百花宴,采花人需要穿行云南的原始叢林;為了收獲豐盛的魚蝦,京族漁民要在踩著高蹺的情況下用一種竹竿和木棍支起的三角形漁網在淺灘勞作;為了得到稀有的巖蜜,采蜜人要冒著生命危險在懸崖峭壁爬上爬下…… 我們把這些群體沿襲著獨特生存方式的群體稱為“采集部落”。這個系列的紀錄片,是以跟蹤記錄的形式,深入漁民、采蜜人、采菌者、采花人等“采集部落”群體的生活,一方面為觀眾揭秘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傳統生產方式,另一方面通過記錄這群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少數人群的生活,展現出在時代的變革中,人們面對即將消失的生產方式,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文化,進行更好地傳承和保護。
鏡頭語言可以通過情節構建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情節必須依托細節進行呈現,這就需要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客觀環境空間的描繪、人物行為動作的細節過程進行展示,而這些表現都建構在擁有豐富有效信息量的基礎上。
《花食記》記錄了在云南省德宏州生活的傣族人采集各種鮮花作為食品的故事。一位年輕的傣族母親喊撈,為迎接自己的女兒十歲的生日,準備了一場傣家村落最隆重的百花宴,而祝福就隱藏在這頓豐富的美食后面。外來文化和現代化文明,對一個傳統的瑞麗江邊的傣族家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而部落的風俗,卻在時代大潮中,頑強地堅守著,傳統的采集勞作,成為融入新時代的一個奇妙契機。《菌王尋蹤》記錄的是生活在云南省楚雄州的彝族人采集各種野生蘑菇作為食品的故事。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咪黑們村的魯少云,是當地有名的菌王,但是他卻連續幾年丟掉了這把交椅,眼看菌子快到季了,他開始為奪回菌王寶座忙碌著。尋找野生菌,是彝族同胞的智慧,大自然的饋贈,給傳統的部落采集,帶來了機會。
如何更好地展現和紀錄這兩個故事,如何針對隨機出現的故事情節,進行快速反應和調整?筆者首先在鏡頭細節上進行了規劃,對運動機位和固定機位設計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也得到了不同的效果。
電視固定的畫框,對表現豐富的主題有很大的局限。通過運動攝像突破固定畫幅框架的局限,能夠帶來更豐富的觀賞享受。鏡頭運動有兩種形式:一是拍攝對象的運動;二是攝像機的運動,其中又包括機位和焦距的運動。這些鏡頭的運動,對紀錄片的表現,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在《花食記》中,為了展現傣家婦女喊撈采集鮮花作為食品的過程,攝制組采用了長鏡頭跟拍的方式,完整地把不同鮮花的采集過程展現出來。這種方式增加了觀眾的帶入感,使其作為一個旁觀者的運動視角介入,成為了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采集螃蟹花、野絲瓜花的段落中,主人公需要穿越叢林,登高上低,手腳并用,而跟隨運動鏡頭不僅表現了采集目標的特殊性,還保證了采集情節的完整性。使用運動鏡頭,首先可以加快敘事節奏,大大增加了傳播的信息量;其次,能夠持續保持觀眾的欣賞注意力。
但是,運動鏡頭的處理,并不僅僅只是攝像機位簡單地跟隨,因為跟隨過程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需要展現一定的內涵,推進故事情節,進而推進人物形象的塑造。這就需要針對人物的運行軌跡和行為可能,進行一系列的臨場細節設計。
1.運動機位的軌跡細節設計
軌跡設計,是根據人物的運動線路,進行提前預判,從而決定攝像機位的運動線路,軌跡的確定,展現的是環境和事件的完整性。在《花食記》中,主人公喊撈到景頗山上采集可食用野花,這里有著特殊的環境——亞熱帶雨林,特殊的目標——螃蟹花、豬鼻子菜等野菜,特殊的人物——具有服飾識別度的傣族和景頗族采集小分隊,因此,設計鏡頭的運行軌跡集中于體現這三個重要元素。先從背部跟拍或者人物腳步特寫開始,展現進山搜尋的行為情節,然后機位進行平行運動,突出雨林的環境,同時對人物的身份進行描述。
2.運動機位的景別細節設計
在攝像機位運動軌跡確定的前提下,以哪種景別對人物進行表現就顯得非常重要,一個正確的景別細節設計,可以完美地解讀人物關系和互動。比如《菌王尋蹤》中,主人公魯少云夫婦到一座特殊的背陰的菌山去采集虎掌菌,兩人剛到山上就遇到了這座山的承包者,他已經采集到了整整一筐松茸和其他野生菌,這讓魯少云十分羨慕。這是一次沒有計劃的不期而遇,需要展示的重要元素包括特殊的人物——山主,特殊的人物關系——魯少云夫婦和山主的交流,特殊的物品——筐里的松茸和野生菌。這就需要攝像師臨場對鏡頭運用,特別是對鏡頭的景別進行設計。一開始,用全景和中景介紹魯少云夫婦的采集行動,并且用這個景別介紹和山主的關系,當交流涉及到特殊物品時,鏡頭跟隨魯少云的動作,把景別調整到近景和特寫,開始重點展示松茸的特征和魯少云的表情。
3.運動機位的隨機調度預判細節設計
在紀錄片中,一個具體事件中的人物行為是隨機的,為了保證情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攝像不能隨意進行打斷和干涉。為了應對有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需要對運動機位進行一些調度方面的細節設計。同樣是《菌王尋蹤》中的故事段落,當魯少云發現虎掌菌時,由于機位處于跟拍狀態,視線全部被人物遮擋,無法看到虎掌菌,此時,就需要攝像師進行運動機位的調度和設計。他可以有幾種選擇:一是控制住主人公的動作,鏡頭穿過他們去拍攝虎掌菌;二個是迂回到側面拍攝;三是迂回到叢林后面,到主人公的正面進行拍攝。這三種調度各有利弊。第一種可以最快揭開謎底,并且可以最清晰地拍攝到目標,但是會干涉到主人公的行動,并且無法展示主人公的反應;第二種可以展現過程,但是兩人之間的互動將會互相遮擋;而第三種可以完整地記錄主人公的行動和交流,但是叢林的密度會降低主體展現的完整性。最終,攝像師選擇了第三種調度方式,盡量透過叢林進行拍攝,反而營造了一種強烈的環境氛圍。
1.對固定對象的機位運動設計
當主體空間行動相對停止后,攝像師需要迅速從人物對話和肢體語言中尋找興趣點,并根據新的興趣點進行調度。機位一般有以興趣點為圓心進行圓周運動和遠近調度兩種方式,前者能夠從不同位置展示興趣點,并展示主人公的反應和參與人物的行為細節。后者可以從展示興趣點的細節到展示環境信息的延展。這樣的調度特別需要攝像師的反應力和注意力,以及對場面的控制力。比如《菌王尋蹤》中,當魯少云尋找到大松茸菌的時候,他的空間運動就固定下來了,此時,根據魯少云和妻子的對話,攝像師發現,此時的興趣點,除了地上的大松茸,還有每個人對于這朵菌王松茸的反應。于是,攝像師立刻從跟隨機位運動到主體魯少云的正面,這樣就可以以松茸為前景,展示魯少云和妻子的情緒和反應。
2.對固定對象的景別設計
紀錄片鏡頭語言需要一種客觀性,這就需要克制。景別不同的固定鏡頭會帶來獨特的造型效果。鏡頭景別中的“遠全中近特”、鏡頭運動中的“推拉搖移跟”,每一種手段方法都有著特定的含義,為了保持克制,就需要鏡頭作為一個觀察者,而非一個參與者或干涉者。鏡頭的客觀,可以使得情緒客觀,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客觀的認知結果,這就是紀錄片的魅力。紀錄片的鏡頭語言,首要的元素就是真實,要做到客觀、信息完整,同時還要兼顧畫面協調美觀。
結束語:人類學紀錄片,顧名思義,就是表現人類學的記錄篇,即用記錄篇的手段,對人類文化進行客觀表現。人類學記錄篇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這是人類學紀錄片的本質屬性,是人類學記錄篇的基石和魅力所在。
鏡頭調度和細節處理,其前提是不干擾被拍攝對象的行為,只是紀錄方式的多元化,因此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也增加了對真實表現的豐富性。
鏡頭調度和細節處理,這些手段在人類學紀錄片中,運用合理的話,不但不會影響紀錄片的真實性,而且對于挖掘展現更深層次的真實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