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琴
(重慶三峽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重慶 404199)
經歷多次探索,我國高等教育先后形成了內涵式、高水平、高質量等一系列發展認識。大數據時代,新的智慧教學環境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的知識體系,優化了學生培養機制。同時,智慧技術也打破了傳統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創造力、創新思維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此,要結合高等教育實際,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以提升高等教育效率為基礎,通過優化治理模式,創新思維,構建完善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一方面,從微觀視角探索高質量發展。引導教師參與智慧教育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大數據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通過完善大數據采集機制,使所有師生、教學資源均能得到廣泛、合理應用,推動智慧教育的廣泛普及。另一方面,從宏觀視角探索高質量發展。在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充分發揮在線教育、社會力量辦學和開放辦學等優勢,合理利用大數據,打破學科知識壁壘,加速知識流動,積極變革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方式與結構,合理運用智慧技術推動教育創新,確保教育高質量[1]。
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于學生培養的高質量。因此,高等教育既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學習,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其一,要聚焦學生素養成長,完善高等教育內容。高校應針對學生道德品質、人格素養和精神理念的培養要求,擴大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其二,要結合大數據環境需求,結合不同專業、學科特點,開設新的大數據課程。通過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大數據技術,使學生充分適應大數據時代環境,提高學生培養質量與時代訴求的匹配度[2]。
現階段高等教育課程建設與大數據缺乏深度融合,影響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度、系統化學習。在線教育資源的供給數量與質量供給相對不足,尤其是缺少學校特色課程建設。因此,在大數據環境下,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時,要注重做到:
當前高校線下教育與在線教學平臺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協調發展,影響了教學成效。為實現大數據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目標,要重視數字校園建設,建設優質大數據教育課程,完善溝通協調機制,加快推進學校特色網絡課堂建設,實現大數據智慧教育資源供給與學生實際訴求的有效匹配[3]。要以大數據應用為契機,重視建設好、應用好高校智慧教學體系。通過合理應用大數據和在線教育平臺廣泛收集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習慣偏好和問題,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發現具體問題。要重視實時收集師生意見,將大數據應用意見和問題傳遞給校內教務部門、信息中心等部門,及時整改優化。
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立足學校學科特色和專業優勢,通過將線下教育與在線課堂相融合,構建符合時代特征的智慧教學體系。通過開展問題式教學、參與性教學和差異化教學等教學模式,使學生切實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維。學校通過使用大數據技術精準研判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知識訴求,進而為不同學生設計差異化風格的教學方案,針對性回應學生的知識能力短板,真正實現高質量教學。
高校通過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將大數據應用于學生核算素養的評估監測體系,通過使用多元化的評估手段、智慧化的評估機制,動態調整、優化學生培養方案,實現學生培養的理想成效。要將大數據技術與高等教育評估、監督機制相融合,實時了解學生、教學和學校管理等問題,通過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切實改善高等教育質量。
大數據時代,要充分發揮智慧技術與先進教學理念優勢,以學生高質量學習、教師高質量教學為核心,突出智慧教育的立體展示、多元互動優勢,構建線上與線下一體融合的教育模式,進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選擇內容、改良高等教育方式,使高質量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的必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