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婷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1620)
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從文化層面給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滿足和情感關懷。在“文化養老”的具體實踐中主要是以健康、精力充沛、知識淵博、經濟能力強的“四老”為對象推行該養老模式,它的實施有利于繼承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孝文化”,重塑老年人的生活圈和社會圈,增強老年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認同。綜合起來,讓老年人退休后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以更加積極的狀態參與老齡化的社會環境,從而提升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水平。
文化養老是一種符合時代要求的養老方式。在老年人物質生活需要的基本保證的基礎上,他們需要追求更高品質的精神生活,以宣傳自己的個性,倡導獨立,享受幸福和快樂,這是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進步,是將傳統的“物質養老”發展到了更高層次的水平。
老年文化支持是對離退休老年人的現實要求。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滿足于現狀。他們對過去做家務、打麻將、養花種菜和其他自我娛樂的情況感到厭倦。他們需要擴大生活領域,豐富和豐富他們的舊生活,擁有更加優雅地生活,并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實踐“文化養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文化養老的主陣地老年大學,它是“文化養老”的主陣地,是發展老年教育的重要窗口。2016 年國家發布《老年教育發展綱要2016—2020 年》后,新一代高等學校應運而生,目的是建設更加公平、有序、優質、充滿活力的老年大學,從而推進“文化養老”發展,實現幫助老年人走出家門、走出學校、追求晚年精神繁榮的愿望;二是社區。社區是老年人實現“文化養老”的重要場所,具有溫馨方便的特點。社區中心通過營造鄰里友好、互助愛的自由氛圍,吸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是開展“文化養老”的最佳場所;三是養老機構,多數養老院、福利養老院、醫療中心已成為各省推進“文化養老”的首要機構。例如養老院會開展“文化養老”活動,為老年人提供棋牌、健身、娛樂等常規設施,或者定期組織志愿者為老年人表演深受老年人喜愛的文化藝術節目。四是社會老年文化組織,主要包括以各種愛好命名的高級藝術工作室和社區組織,如“夕陽紅藝術工作室”“高級唱詩班”“老年模特隊”等,它們既是公共的,提供差異化服務的能力在養老服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養老體系不平衡。不同的老年群體由于體制和制度不同,可以享受到的文化養老服務待遇也不同。主要表現在:一是地域不同;二是文化養老政策覆蓋不一;三是經濟發達地區文化養老服務條件相對較好,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條件比較差;四是由于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差異,城鄉老人養老水平不同。(二)文化養老政策有待完善。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其中也提到了贍養人并向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的義務,但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地方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夠,可操作性不強。(三)文化養老設施不健全。在文化養老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由于經濟條件、資源保障、服務供給等方面的限制,各地文化養老設施建設方面也相當落后,不同文化產品的供給也存在不足。(四)文化養老服務較單一。雖然大部分養老機構都會為老人開展一些文化娛樂活動,但通過調查發現社區對老年人的心理和情感方面關注較少,對部分孤寡老人的照顧主要局限于日常生活,文化養老活動形式也相對簡單,多為廣場舞、合唱等等,根本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
(一)宣傳宣傳文化的時代觀念,抓好群眾文化地位建設。比如免費開放文化中心和高級干部大學,包括像社區藝術團,高級干部活動中心等,或者設立的各種活動和課程。(二)建立健全文化養老相關政策法規。社會保障、醫療、教育、文化等相關部門要與文化養老領域相協調,為老年教育、老年娛樂、養老年權益等提供細致有力的政策保障,制定文化養老金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規,推進文化養老法制化。(三)增加文化養老供給資源。一是政府部門應加強社區老年機構、養老院、福利院等區域的養老設施和設備配套;二是要統籌城市文化養老服務設施布局,特別注重城鄉結合部和文化設施薄弱的農村地區。(四)加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一是要培養一批從事文化養老的專業工作隊伍;二是政府通過向社會購買服務來增加文化養老專業人員的供給;三是激活全社會人才的動力,提高文化養老質量,促進文化養老效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未來的“文化養老”之路應繼續走內涵化、實踐化的發展道路。在理論上,要深入挖掘積極老齡化社會中“積極”一詞的含義,將“文化養老”概念從城市優撫家庭滲透到普通家庭和農村家庭,以“健康、共享、保障”三個方面,完善養老對策,建立供需平衡、科學管理、政府、社會、社區、家庭、老年人自身參與的養老管理體系,以年輕人為發展目標。只有這樣,與時俱進的“文化養老”體系才能從物質和精神層面提高養老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