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端
(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關田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306)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老師需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推動學生的自主發展。數學知識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但其存在一定的規律,將互助教學模式運用教學中,能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進行有效的自學,掌握豐富的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及數學學習效率。那么究竟該如何在教學中運用互助教學模式呢?下面將針對此分析。
第一,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及效率,已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互助教學模式的運用過程中,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討論學習機會,此過程中學生會主動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從中探尋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規律,這樣學生對于問題的認識便會十分的全面,能極大程度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及效率。第二,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與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不相符合,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較低,更不用說對知識的探究了。將互助學習模式應用到教學中,學生不再以個人參與到對知識的探究之中,而是以小組的形式推進,這樣很容易調動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從而主動參與探究、討論,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第三,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之中,互助教學模式的長期運用,能讓學生逐漸具有自學的意識及能力,這對于學生終身學習就發展十分有利。
互助教學模式的運用過程中,想要讓學生們有效互動互助,需要老師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先進行科學分組。具體分組過程中,老師可以堅持“互補”原則,保證每個小組之中有固定比例的優等生和差等生,從而讓優等生不斷幫助差等生,促使差等生學習水平的逐漸提升。還可以堅持“均等”原則,將中等生劃分到同一個小組之中,讓他們能夠有效討論問題,促使學生良性競爭。相信在科學分組之下,才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并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構建良好的關系,為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的提升,以及學生的共同發展奠基,促使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學目標發生了變化,已從以往的重視成績向重視能力、素養發展轉變。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老師除了需要關注學生的成績提升情況外,還需要關注學生綜合能力及素養的提升,所以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十分重要,也只有真正做到此點,才能夠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問題的探究之中,并在有效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比如正式開始教學之前,老師可以先向學生拋出幾個問題,讓學生以先根據自己的預習獨立思考,之后以小組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討論,對于最終得出的結論,派出代表進行闡述。其他小組成員匯報之時,已經匯報過的小組可以對其他小組的成果進行思考,及時地查漏補缺。通過互助合作學習之后,學生能對新課中的重難點進行感知,并嘗試突破,老師根據各互助小組的突破情況,進行層次化、針對性的教學,這樣的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并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
部分老師在開展互助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認為自己存在的價值不高,所以存在缺乏指導的情況,這將會影響學生的互助學習效果。因此,在互助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老師要在尊重和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幫助、指導。首先,課堂教學之中,老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讓學生圍繞此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討論問題,針對學生們最終給出的觀點,老師要科學評價,對其補充和說明,并對重難點問題進行精講。其次,在課后環節,老師要根據學生們的知識掌握情況,設計針對性的練習題,及時幫助學生們鞏固所學。另外,還需要設計一些拓展性的練習題,讓各層次的學生參與到課后交流和討論中,促使其拓展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只有在老師充分指導、帶頭的互助教學之中,學生們才能夠真正進行有效學習,促使學生自學能力的不斷提升,取得越來越理想的數學學習效果。
互助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能為學生營造互幫互助、互相追趕的學習氛圍,并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教與學質量及效率的提升十分有利。因此,老師需要對運用策略進行全面探索,為互助教學模式的順利推進奠基,并為素質教育的發展做出積極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