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扎白爾·阿不都拉
(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新疆 和田 848000)
我國的民族樂器是各族人民用來表達他們內心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他們通過運用這種工具并掌握獨特的演奏技巧,表現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勞動和愛情。中國民族器樂(包括少數民族)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民族吹管樂、民族拉弦樂、民族彈撥樂、民族打擊樂,而每類又有幾十種不同的風格,不同音色,不同的演奏方法和不同民族器樂。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流行的民族樂器種類約有兩百多種,它們有著獨特的性能和民族色彩,反映了各族人民特定的生活場景,體現了各族人民對器樂這種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追求和喜愛,盡管各民族的樂器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文化和歷史,但他們都有一種共同性,那就是為音樂而演奏。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結合其內容與形式來看,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大體可以分為五類:一、民間歌曲音樂;二、民間舞蹈音樂;三、民間說唱音樂;四、戲曲音樂;五、民族器樂。無論是民間歌曲、民間舞蹈,還是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的發展,都與民族器樂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民族器樂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對它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民族器樂音樂有多種分類方式,具體如下所示:
單曲:單一獨立曲牌。
套曲:由多個曲牌或若干獨立的段落連綴而成。
1.旋律結構基本不變時所用的變奏手法,如:加花、變頭尾、變換演奏技巧、變換音區音高或音色、變換節奏型、變換旋律線等。
2.改變旋律結構時所用的變奏手法,如“:板式變奏”就是南方絲竹樂中最常用的變奏手法。
3.在改變旋律調式調性時所用的變奏手法,如:移調指法變奏、按弦轉調變奏、借字變奏等。
1.標名:從聲樂作品發展而來,沿用聲樂曲牌名,如:《滿庭芳》、《集賢賓》、《茉莉花》、《花鼓曲》等。
2.說明樂曲結構特點,如:《八板》、《句句雙》等。
3.說明樂曲開始處音符,如:《尺工尺》、《六五六》等。
4.標意:《霸王卸甲》、《陽春》、《賽龍奪錦》等。
由以上分類可以看出,民族器樂音樂分類十分靈活多樣,正是這一特點使得它能夠十分有效地適應我國民族音樂中民歌、民舞、說唱和戲曲音樂的發展。
民族器樂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學習并掌握具體演奏技能的過程,也是學生學會分析、理解、詮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風格的音樂作品的過程。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材施教,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如何合理地詮釋和演奏音樂作品。
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指出學習和演奏中的不足之處,更要告知學生他(她)的優點和長處。同時,教師既要在課堂教學講解中觀點明確、講解明晰,又要在為學生布置的作業中,要求明確、細致,并且嚴格。筆者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嚴格”不等于“嚴厲”;嚴格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而嚴厲則是“以事論人”。現今確有極個別的教師,對待學生十分嚴厲,每當學生出現問題或一時無法理解教師的講述時,便會采取挖苦諷刺、口頭侮辱,甚至是肢體侵害等手段對待學生。這種行為會對學生造成長期甚至是終生的傷害。筆者認為,學生與教師均是自然人,應該互相尊重。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放下“高高在上”的“虛架子”,真正地去理解學生求學的目的,體會學生的感受,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采取不同的授課方法,使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尊重學生的人格,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學習、理解、運用知識和技能。
也有極個別的教師認為,愛思考、愛提問的學生不聽話、不好教、沒有培養前途,更有甚者,將此類學生棄之不理。此種行為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在拋棄學生的同時,也將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拋棄掉了。學生就學習內容不斷地提問,就證明這個學生在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想吸取知識充實自身,不斷地希望進步和獲得成功。相反,不勤于思考的學生是不可能有“問”可提的。
對于不善于提問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弄清楚學生不提問的原因:是因為完全理解了,還是另有其他的原由。如果是第一種情況,教師需要考慮提高音樂作品的難度;如果是第二種情況,教師需要找出學生不提問的癥結,激勵學生提問。
“萬事皆有法”,所謂法,就是事物的規律。吹管樂有吹法,拉弦樂有弓法、指法,彈撥樂有彈法撥法。在民族器樂教學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要避免被動練習,爭取主動思考,在練習中一定要有創意,在一首樂曲中練好某小節或某個音符是容易的,但難的是整首樂曲都要練好,要掌握練習的重難點與旋律的連接部分,不斷地利用自己的情感去打磨其中的內涵,用行為來演奏出自己的思維,將行與知的關系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要教育學生正確掌握各種基本的技法、技巧,如果學生能夠遵循這些必要的規律,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勤學苦練,自然就會水到渠成,就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民族器樂的演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