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靜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武威 733006)
引言:隱喻在學術界被定義為認知的一種方式,其定義、實質以及形成原因是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問題。如今,經典的隱喻理論已經開始演變為多學科的跨維度研究,將其作為一種漢語言現象來解釋,隱喻的理解離不來特定語言環境認知。因此,有必要對隱喻理論的發展與漢語隱喻做出探討。
傳統的隱喻被看做是一種修辭現象,是指用一個詞語表達另一個詞語的意思,兩個詞語之間呈現出一種對比關系,亞里斯多德認為隱喻尚處于詞匯層面上的表達,并且大多停留在名詞與動詞上。“知識”是指人們對不同概念的認識與理解,“映射”是指數學界的學術用語,可以用來表示實數之間的集合關系。中外學者對經典隱喻理論有不同的理解,打破了修辭學對隱喻詞匯層面意義的局限性,即將其作為一種語言現象解釋載體,令隱喻擺脫了“偏離現象”和“寄生現象”。我國最新的隱喻理論研究新成果分析了中西隱喻,提出了從《詩經》的“賦比興”到孔子“善取類”的類比聯想推理表達方式,指出漢代哲人“言天地四時而不引譬援類,則不知精細”的主張發現了認知隱喻的思想。并用五位一體的認知機制解釋了隱喻的組成,即分別為本體、喻體、主體、喻底、語境,認為喻體與本體或語境之間開始存在沖突,但是沖突結束于統一。語篇是理解隱喻的主要載體,能夠體現隱喻的意義,其連貫性可以推導隱喻的意義,構建隱喻的特定的認知語境,從本質上來講語法單位可以在語法域中轉移使用,以此來體現語法隱喻的雙重語義的特征。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在1980年問世,該本書中明確提出并解釋了隱喻概念。隱喻概在某中程度上可以解釋為,如果人們所認為的隱喻概念系統合理且正確,那么人們的思考方式與行為都能夠稱為“隱喻”。在隱喻的發展中應主張不將其局限于語言中,因為人類的思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呈現隱喻性,隱喻在人的概念系統中要清晰合理的表達。提出了基本層次概念和意象圖式概念,令人們對隱喻概念容易識別和理解。比如,“西瓜”“草莓”“火龍果”屬于基本層次概念,而“水果”屬于意象圖式概念。隱喻的含義為人們無法表達水果是什么,但是可以將其外延成“西瓜”“草莓”。基本層次概念和意象圖式具有常見的直接意義,可以由人類的身體結構與運作模式來決定。
在語言學界中,隱喻理論成為了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認知語言學理論。拉科娃提出概念結構非多義性觀點是對隱喻理論的深一步理解,一般在研究隱喻的時候都只是直接從詞語本身解釋,而拉科娃從詞義演變來解釋隱喻,以此來論述一些多義詞是否具有隱喻意義。例如,Hot這一多義詞可以看作是聯覺感知類形容詞,同時也可以看作是雙功能形容詞。它可以用來表達人的身體感覺,又可用來修飾味覺,因此,可以將其定義為聯覺感知形容詞。從雙功能形容詞方面來講,它能夠修飾物質與心理。“Angry”可以被看作為一個概念隱喻,其隱喻概念為“憤怒時就像感覺到熱或著了火”。理論者認為人在憤怒時首先身體會發熱,體內的壓力將隨之增大,所以可以用熱以及爆炸表示憤怒。認為憤怒時人的生理反應符合hot的心理概念,進而應用hot來表示憤怒。
借鑒隱喻理論分析漢語隱喻用法的主要觀點為“概念結構并非多義”,并且漢語隱喻概念在感知之前,有學者應用“光明”的隱喻概念進行分析。比如,“當疑慮消除時,我的心里就會變得亮堂”,這里光明的隱喻解釋為“理解”,當人們被理解時,心里將會變得光明。“有了黨的領導之后,中國的解放事業將有無限的光明”,此處的光明可以隱喻理解為“希望”,中國共產黨是解放事業的希望。以上例子中的“光明”有多種隱喻投射的方式,運用拉科娃概念結構的非多義性觀點可以做如下分析。
此外,漢語隱喻概念是心理實體。語義表達是意義出現的層面,可以應用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而詞匯僅僅只是概念名稱表達。比如,有學者認為隱喻是語言結構的一種組織原則,認為人身體感覺是我們認知活動的出發點。例如,“他是一個熱心腸的人。”據拉科娃隱喻理論,人生來就有觸覺,能夠感覺到“冷”、“熱”,而冷和熱兩種概念很早形成于人類的大腦之中。之后冷、熱使用場合變化而產生的意義都是其字面意義,因為這些意義都映射在同一個心理概念上。在漢文化中,身體距離能夠顯現兩者間感情的親密度。如果二者身體距離較近則給人以“熱”、“溫暖”的心理體驗,進而產生新的意義——“熱心”。
結論:綜上所述,通過了解隱喻的內涵,以及對隱喻理論發展與漢語隱喻的探索,能夠重新認識并界定隱喻的范圍。因此,對于傳統概念隱喻和經典主義的禁錮,需要沖破傳統進行創新,不只是從隱喻和轉喻來研究詞義,對漢語言的詞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