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英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鐘村鐘一小學,廣東 廣州 511495)
小學生經典誦讀教學得到了廣泛認可,但是現行的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培養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教師應該開展教學提出理論支持與指導意見,從而促進經典詩詞誦讀教學活動得到有序、有效、活躍地開展實踐活動。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誦讀呢?并在誦讀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素養,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嘗試以下的幾種方法。
詩詞的基調是詩歌的思想感情屬于那一類型,例如:李白的《靜夜思》是對家鄉的思念,但它的基調則是悲傷的。因此,在誦讀過程中,通過對基調的正確把握,能夠很好地對詩歌進行深入的理解,了解詩詞創作的背景,了解作者內心的感受,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與作者和作品進行對話,從內心深處去感受詩詞的魅力所在。這一過程中,自身的文化修養也不斷地在提升。那么,在誦讀過程中,發揮得更好,效果也會更理想。
不同的詩詞有不同的聲律節奏的,比如說:五言與七律就有不同的節奏。一般來說,五言的詩歌大多數是二二一或者是二一二,例如: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而七律的詩歌大多數是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例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當然,有部分的還會隨著感情的變化發生節奏的變化,有時候,可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把某些字詞的語調拉長或變短。
在節奏的劃分中,是有很多的方法的,可以是詞組的劃分,可以是按照意思的劃分等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掌握好詩詞的節奏,能夠正確地劃分詩詞的節奏,是誦讀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聽眾會從你的節奏中揣摩讀者對詩詞的理解能力。讀者能夠處理好詩詞的節奏的話,不管是聽眾還是對于讀者來說,都是一種享受。
音準是誦讀者必須具備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字音是否準確、吐字是否清晰,在誦讀過程中已經占了一定比例的了,扎實的音準能夠更完整的體現作品的情感內涵,也直接影響到聽眾對誦讀者的印象。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重視每個字的準確發音,已達到更好的誦讀效果,加強對作品的理解。
音色大多數靠的是天賦,想要改變的話,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相對音色來說,音律比音色容易處理。音律是誦讀者的一個技巧問題,比如說,有的詩歌需要舒緩有度的;有的詩歌需要激昂的;有的詩歌需要跌宕起伏等等,這都由誦讀者自己去理解,去揣摩,最后與聽眾互相產生共鳴,思想上達成共識。
有時候,為了達到更好的誦讀效果,還可以配上表情、動作等,但是表情和動作只是渲染氣氛,并不能喧賓奪主。
詩詞不但可以讀,還可以吟誦。特別是經典的古詩詞,古人就是吟誦出來的,有的甚至是吟唱出來,效果更是一絕。即使是放在今天,這些詩詞也不失本色。所以,在詩詞誦讀方面的教學,也可以嘗試讓學生接觸吟誦、唱誦,從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領悟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