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鈺
(民權縣特殊教育學校,河南 商丘 476800)
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能夠引導人們的情緒,調動人體的能動反應,它跨越了各種障礙,密切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與生活。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音樂教育的對象普遍存在某種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伴隨這些缺陷的,是他們發育遲緩的智力和行動力,普通的音樂教育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適應特殊兒童的發展需求,需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模式,對特殊兒童的身心進行干預、補償或矯正,同時強化特殊兒童的感官協調,激發特殊兒童的內在潛能,提高他們的觀察力、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最終達到康教結合的目的。
節奏不是用來想、不是用來看,也不是用來聽的,而是用來感知的。在特殊教育中實施音樂教育,教師可以借助唱游律動對特殊兒童的節奏感進行培養,讓他們用身體來感知音樂的節奏美,并進行簡單的節奏訓練,讓特殊兒童能夠深刻體會音樂節奏的強弱變化,加強特殊兒童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和把握能力,拓展他們的學習和發展空間,培養特殊兒童的音樂素養。
特殊兒童普遍膽小、內向、不愛說話,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礙,很難正常融入社會。而在康教結合中開展音樂教育,則既能夠讓特殊兒童親自參與唱游律動活動,在音樂的引導下變得平和,加強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或者將自己帶入音樂角色中,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社會責任,讓特殊兒童擁有規范自己行為的意識和能力,讓特殊兒童在音樂中與人交流合作,逐漸提升自身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加強特殊兒童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為他們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首先,音樂具有一定的娛樂性,特殊兒童可以通過唱游律動的教學,學習吟唱或舞蹈,放松他們的心情,使其能夠獲得身心愉悅。其次,音樂具有一定的感染性,特殊兒童在音樂教育中,會不自覺地跟隨節奏進行動作模仿,不僅能夠鍛煉特殊兒童對自身肢體的協調、控制能力,還能夠振奮他們的精神,提高特殊兒童的精氣神,促進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動態性地唱游律動教學,比較適合低年級特殊兒童的年齡特點及發展需求,通過簡單的肢體律動,讓特殊兒童學會如何進行音樂表達,既能夠集中特殊兒童的注意力,使其大腦思維保持活躍,又能夠加強特殊兒童的樂感和肢體感官協調能力,調動特殊兒童的精神和情緒,使其能夠獲得全身肢體感官的發展,在特殊教育康教結合中應用非常廣泛。第一,唱游律動教學能夠平和特殊兒童的心緒,減少特殊兒童的不良情緒行為,加強特殊兒童在認知、行為和溝通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唱游律動教學還能夠利用音樂中的節奏因素,為特殊兒童提供更多運動的動機,通過簡單地走、跑、跳、點頭、拍手等動作,鍛煉特殊兒童的空間感、方向感、平衡感、敏捷性等運動技能,讓他們的肢體更加協調。第三,唱游律動教學還能夠有效解決特殊兒童交流能力低下的問題,借助音樂與語言之間的聯系,帶領特殊兒童通過感知音樂的節奏、速度、旋律、歌詞等,鍛煉自身語言或非語言溝通能力。
所謂的綜合主題課,指的就是在特殊教育康教結合的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中,將音樂思想、美學教育、音樂欣賞與知識教育、技能訓練等相結合進行一起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因為其中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內容豐富且復雜,因此適合高年級段具有一定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的特殊兒童。
基于特殊兒童的生存教育目標,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實施音樂綜合主題教學的時候,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發展需求等,制定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和事物對特殊兒童進行教學,但同時也要考慮到特殊兒童的實際水平,教學內容不宜太過復雜,遵循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教學原則,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加深特殊兒童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讓特殊兒童能夠在學習音樂的同時,掌握更多社會常識、生活技能等,加強特殊兒童對生活和社會的適應能力,補償特殊兒童在心理或生理方面的缺陷,利用音樂作媒介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愉悅的實踐活動中提高特殊兒童的生存技能,實現其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綜上所述,在特殊教育中音樂教育既有教育的作用,又有康復補償的作用,對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其教學形式主要分為唱游律動和綜合主題這兩種,而無論是哪種教學方式,主要目的都是利用音樂教學幫助特殊兒童補償自身在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矯正特殊兒童的不良情緒行為,培養特殊兒童的情感,提高他們在生活和社會中的適應能力,同時激發特殊兒童的潛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達到康教結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