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江西省樂平市灣頭中小學,江西 景德鎮 333300)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則能夠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弊端和不足,進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促使初中生能夠快速理解和吸收知識內容。同時,信息技術以其的“多變”能夠有效地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模式,進而活化初中物理課堂,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掌握物理知識和物理技能,推動初中生素質的提升。
課堂導入環節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正所謂“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導入,則能夠使得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和富有趣味。信息技術能夠憑借其多變性將原本復雜難懂的知識內容以“改頭換面”的姿態呈現在學生面前,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理解,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問題,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幫助學生脫離枯燥的課堂,促進其有興趣、有激情地去面對物理知識。學生的好奇心較強,教師用設置問題的方式將學生導入課堂,能夠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去探究物理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
例如,以“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生活中的有關于慣性的現象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生活現象來證明慣性的存在,如“在乘車時,司機突然剎車,乘客身體前傾”、“在短跑過程中結束后,運動員會多跑一段距離再停下”等。而后進行提問:“有人認為‘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因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同學們認為這句話正確嗎?”在這里,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并選取一名學生進行回答。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小車來進行實驗:用力推一輛輪子朝上的小車,小車就運動且維持運動,撤去推力,小車馬上停止運動。引導學生結合現象來思考上述觀點是否正確。接著引出牛頓第一定律,即慣性定律,并對影響慣性大小的因素進行探究,最后發現慣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如此,教師通過播放小視頻來進行課堂導入,不僅能夠使得知識點更加直觀,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實驗是進行物理教學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課堂時間緊迫,教師很難利用實驗教學每一個知識點,因此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例如,在教學“液體的壓強”時,教師先提問:“什么是液體的壓強?”而后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翻閱并與同學積極交流探討,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回答。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出示一張潛水艇的照片:“科學家可以用壓強的計算公式來計算潛水艇的抗壓深度,壓強的計算公式是。液體有壓強,越深的海底壓強越深。”以此來引導學生認識到“液體中也有壓強”。而后對“液體的壓強”這個知識點的概念進行分析:壓強是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做壓強,表示壓強,表示壓力,表示受力面積。壓力的單位是,面積的單位是,壓強的單位是,叫做帕斯卡,記作,。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有關于液體壓強的知識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利用多媒體演示的方式來進行教學。
接下來,教師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液體的壓強”的演示實驗視頻,引導學生觀看視頻以探究影響壓強的因素。在視頻中,實驗人員將橡皮膜分別箍在水瓶的、、處,而后發現處的橡皮膜形變程度比處大,而處的橡皮膜形變程度更大,這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接著再實驗人員用水和鹽水進行實驗,將等量的鹽水和水裝入U 形管的兩端,比較兩者的U 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發現裝有水的一端高度較高。根據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能夠推斷出: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即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可以得出液體的壓強受液體的密度和深度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為學生播放演示實驗,促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充分理解知識內容,并充分激發學生對于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潛能。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則能夠極大地提升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能夠憑借信息技術所特有的“多變”來將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進而幫助初中生理解物理知識內容,提升初中生的物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