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
(江西省信豐縣小江鎮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603)
小學中段的學生或許承受著未來升學考試的壓力,把心思放在學習知識之上,不太重視閱讀,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重視閱讀,幫助學生放松閱讀,平衡學生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有時間和有興趣去閱讀。教師應當順應時代,探究創新閱讀方式,力求給學生最好的閱讀條件,幫助學生適應閱讀,從書中獲取知識,學習技能。
小學生的心智還未發育成熟,但是科技的發展,網絡媒體的盛行,容易讓學生被網絡上的新鮮事物所吸引,讓學生無法專注于語文閱讀之上。學生被新鮮事物所影響,閱讀時可能只是草草閱讀,根本無法體會到文章的內涵感情,也無法學習到其中的精神思想。語文教師應當巧妙的運用科技的發展,在課堂之上適當運用多媒體播放圖片視頻,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再將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于多媒體講解閱讀知識,這樣巧妙運用多媒體不僅能放松學生的壓力心情,還能使學生專注于閱讀。
例如,在學習《觀潮》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播放有關于錢塘江大潮奇特景象的視頻,引起學生的注意,在講解課文,教師可以播放觀潮時圍觀人民的圖片,解釋:“這么多人可以用文中的‘人山人?!@個詞來形容,這個詞形容聚集的人很多?!睂W生通過觀看震撼的錢塘江大潮景觀和閱讀文章后能夠理解文章中描述潮來時的聲勢浩大,潮水洶涌,能夠理解作者對錢塘江大潮表達的震撼和喜愛之情。教師最后再總結《觀潮》整篇文章運用的技巧手法:“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寫大潮的,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把錢塘潮的景象一步一步描繪出來的?!苯處熯@樣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引導學生閱讀,能夠使學生專注閱讀,主動閱讀。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一般要求學生維持課堂秩序,極少開展互動課程,語文教師可能根據教科書“照本宣科”要求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參考書籍一樣,但是小學生正處于聯想力極其豐富的時候,教師不應壓抑他們的聯想力,而是要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看法。新課程明確提出閱讀不應該千篇一律,而是要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閱讀思想,教師可以在閱讀課上展開互動,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表達自己對此篇文章的看法,教師最后再進行總結?;娱喿x能夠加深學生對閱讀的印象,幫助學生個性化閱讀。
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周恩來經歷過“中華不振”的時期,面對魏校長“為什么而讀書?”的提問,周恩來毅然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可以對此展開互動,提問學生:“你們要是面對這個‘為什么而讀書’的問題,該怎么回答?”學生可能回答:“為增長見識而讀書”“為家人而讀書”……教師最后進行總結:“經過學習我們能夠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我們要向周總理學習!”這樣進行閱讀互動,讓學生主動探究文章的蘊含感情。
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小學生閱讀的時間太少,可能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時容易抓不住文章的重點,讓閱讀變得困難,并且毫無章法的閱讀不能使學生收獲到什么。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特別是小學中段時期,學生的見識和心理正處于探究階段,教師應當在這階段穩定住學生的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在閱讀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增加學生閱讀的專注力,最后鼓勵學生寫下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受。這樣有計劃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閱讀《自然之道》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提問:“作者眼中的自然之道是什么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學生在閱讀之后可以理解作者眼中的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教師經過講解閱讀之后可以布置讀后感任務給學生。學生經過閱讀可能寫出:“自然界中的每個生命都扮演著屬于他們的角色,不能強行改變這些自然賦予的規律,不然會適得其反。反觀人類已經做了許多改變自然規律的事情了,如污染水資源,捕殺動物等,人類破壞自然的規則會自食其果,我們應該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不干涉自然之道。”教師先提問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最后寫讀后感的閱讀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建成完整的語文素養,為高年級的閱讀做準備。
總而言之,閱讀是小學語文里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學生能夠學習文章中蘊含的思想和精神,從文章中積累沉淀自己的價值體系。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習慣,建成良好的語文思維體系,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