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
(甘肅省和政縣西關小學,甘肅 和政 731200)
引言: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之中,最能夠鍛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題型莫過于應用題,在傳統的應用題解決模式當中,習慣應用徹底剖析問題的模式,而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適當學生們拓展自己的數學思維,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想要解決問題,就得首先知道問題出現在哪里以及自己想要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答案,所以在小學低年級數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能夠從數學問題當中所給出的條件,得出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特別是一些思考題,還會有一些迷惑性的數據,通過提高信息獲取能力,能夠讓學生迅速排除這些無關因素,從而讓自己解決數學問題的效率得到提升。在教材當中這類的思考題非常的多,例如經典的水池排水問題,教師要充分利用這類練習的機會,拓展其內涵,改變各種場景,讓學生充分理解信息與信息、自己所獲取到的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從聯想能力上塑造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除此之外與一些特定的教學方法結合,還能夠讓這樣的教學模式得到更好的效果提升,情境教學法就是不錯的選擇,在兩位數加減法的教學過內容中,教師可以設定一些特定的背景如參觀烈士陵園一級去鳥巢觀看08 年奧運會等等,設定一些獲取門票的條件限制,如成年人的票價和兒童票價等,讓學生在代入情景的時候運用自己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去計算自己應付的票錢。
圖片信息讀取也是小學低年級數學所需要學生具備的能力,這類的應用題主要集中在二年級數學的教學范疇當中,不僅信息量增加,操作方法改變較多,非加即減現象減少。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圖像應用題不僅要依靠直覺思維,還要依靠學生的邏輯思維。學生缺乏信息關系意識,在解決問題時存在現象。當學生遇到以上問題時,他們總是習慣于直接說出總數,跟風,把不熟悉的兩步計算問題濃縮成自己熟悉的一步計算。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基點進行思考,并用書中的提示提示提示學生,如“先知道有多少孩子,這樣學生才能理清思路,知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梳理出數量關系,從而解決學生學習的難點和教材的重點。
當前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解決過程當中,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只需要理清楚其中的數量關系就可以了,因此在解決的時候只需要列出豎式,就算學生解答出了問題。然而這只能說明學生掌握了公式的應用,而不能說明他們掌握了問題邏輯的運用,因此要讓學生完完整整的將自己的思維闡述清楚而不是只是代入公式。
學生在獲得信息后,應分析二者之間的定量關系,用數學方法求解,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力為學生提供“落點”,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學習,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能,讓他們能夠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較,理解和理解。兩步計算是在一步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們都說:“一步是基礎,兩步是關鍵”,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加強比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結構。新教材中沒有明顯的結構提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有意識地利用學生的錯誤來教書育人,事半功倍。正如在問題解決教學中所提到的,教師可以利用圖像進行教學:先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再改變問題。它變成了一個兩步計算問題。讓學生體驗和理解信息增減過程中的數量關系,在比較中理解兩步計算的本質。學生可以自然地感受到學習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溝通一步計算和兩步計算的關系。同時,也可以運用連續兩問改一問和改變條件或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到其中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好引導者角色。
在討論中找到解決方案。一年級第二卷有一個問題:“每只足球48 元。我的錢只是買一個足球。為了讓學生理解“正好”和“最多”的含義,我采用了“閱讀”的方法。希望學生可以從“閱讀”中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讀了幾遍后,一半的孩子基本理解了這兩個詞的意思,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然而,仍有一半的孩子露出困惑的表情。讓他們讀了幾遍,但還是沒有效果。當我讓知道這一點的孩子們報告他們的想法時,那些不能這樣做的孩子們沒有興趣,也不愿意聽,所以在第二節課上,應再次調整了我的教學策略。一開始,他們被要求讀兩遍,然后被問到,“及時購買足球意味著什么?”所以他們讓四個人分組討論并提出要求。當他們不明白的時候,他們可以繼續讀這個話題好幾遍,討論它,然后再讀一遍這個問題。經過閱讀和討論,學生掌握的情況明顯好于第一節課,也從討論中學會了合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懂得轉化條件,通過閱讀和文本理解來找到切入口。
結語:綜上所述,想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將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素養的能力,除了需要讓學生們變得更加勤奮好學之外,教師也是這一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正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為學生當下的學習負責,同樣也要著眼于該學生的終身發展,在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不是讓學生們去牢牢記住那些死板的知識,而是要讓他們能夠提升自己學習的能力,通過自己的方式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樣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無論學生在日后遇到什么樣的困境,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這也是新時代青年所需要具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