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吉林市船營區第十一小學校,吉林 吉林市 132001)
“立德樹人”作為現階段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與目標,從本質內涵來看,存在著三個維度、六種性質,即本土性和世界性、歷史性和未來性、價值性和教育性。這些維度和性質不僅規定了立德樹人的本質屬性,也規范了教育實踐的未來走向,對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而“樹人課程”正是實現這一教育目標與任務的重要途徑與載體。綠色課堂的開展,好比在學生心靈成長之路播種陽光,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感受到不一樣的快樂,獲得不一樣的成長。
綠色,在漢語中被譽為充滿希望的顏色,其象征著永恒、繁茂、生機。綠色教育與以往教育概念有所不同,其主要教育理念是人類在智力開發過程中必須與自然規律相吻合。在對自然進行開發過程中,必須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進行,避免造成污染,因此需要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對人類進行開發過程中,也需要觀察生態平衡問題,這在于不斷提高人類科學素養的同時,還要重視培養人文素質,如果沒有并駕齊驅,那么培養出的人才其科學能力難以與社會需求相符合,甚至會出現一些副作用,不僅沒有促進社會進步,也難以對提高自我[1]。
綠色課堂理念是在綠色教育下延伸出來的,將學生作為主體,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尊重課堂發展規律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用發展眼光去評價學生、賞識的方法激勵學生。在綠色課堂中,教師要“以學定教”“以生為本”,學生能夠在和諧、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下,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而采用的學習方式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能夠陶冶性情、張揚個性、發展潛能,以此享受學習給自身帶來的樂趣[2]。
在傳統課堂上,人們主要將目標放在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個方面,主要關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方面,實質上解決好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比上述個三個問題更重要,指向性更強,更能關注到學生學的需求。教育本質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影響,以此使受教育者的個人素養滿足現實需求。在教育中發展是核心,而教育的價值則是關注教育對象的發展。因此發展就是所謂的變化,但必須明確這種變化是積極的變化。因此學生在上課之前與上課之后出現的變化程度成為衡量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也成為衡量是否能夠稱的上綠色課堂的丈量工具。綠色課堂的本質是為了讓學生接受有實際用處的教育,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3]。
因為每節課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充足的所需知識是每個教師亟待考慮的問題,因此綠色課堂應當具有高效性。安全、收益、速度成為衡量高校教學的必要因素。教學效率的好壞,不僅反映到課堂上學生收益情況,還反映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因為每個班級內學生智力水平、學科基礎有所差異,因此需要每位教師找到適合每位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這也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在綠色課堂中,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材施教都是其中重點內容,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 都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與對未來的需求情況而展開,教師需要不斷引導與鼓勵學生參與其中,給予恰當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4]。
教師應當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找出教材中具有新意與深意的部分,從而幫助教師把握住教材的難點與精髓部分。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內容轉變為自己的東西,這就有利于教師為學生提供更有價值的學習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不斷豐富與擴展自己的知識層面,將收集到的知識進行吸收,將其與授課內容進行結合,以此為學生提供有利于他們學習的信息。
綠色教育實際上就是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通過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與人文精神將學習內容傳達給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需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需求作為授課主要內容,以此保證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從重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入手,將人文行動、可持續性、實踐體驗性、科學性和健康性五大綠色教育元素作為核心內容,在課堂上得以體現。
綠色教育理念注重人與自然和社會的有效溝通,因此構建綠色課堂的時候,教師需要以綠色教育理念為基礎,根據教學內容營造出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具體來說,第一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寓教于樂,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歡學習,愛上課堂,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第二,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綠色教育理念融入進來,挖掘科目的人文性和社會性,實現綠色教育理念與所學科目的有機融合,拓展教學內容;第三,教師要把人文教育與綠色教育理念結合起來,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綠色教育理念在綠色課堂得以應用,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質,使學生能夠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下發揮出自己最大潛力。教師在綠色課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在綠色教育理念影響下,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為學生提供更加新穎的學習內容,拓寬學生思維空間,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