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永兵
(重慶市字水中學,重慶 400000)
美國教育家哈曼曾經說過:“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銅捶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可見,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是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如果一堂課的導入新課都未能勾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那還怎么能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課堂的主動探究中來呢?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對課堂都沒有興趣了,談課堂教學效果有何意義呢?
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導入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就要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內部需要、動機、興趣、能力、知識經驗等,從而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的有意注意狀態。所以,精心設計生動的導入語言,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或展示圖片,或演示實驗,就會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既有意義又富有趣味,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主動探究知識,提高學習的興趣。
葉瀾教授認為一堂好課有五個標準,其中就認為好課應該是生成的課,這樣的課堂內容豐富,互動活躍,給人以啟發。而導入新課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語言敘述,創設富有聯想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一開始就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就能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增長學生的智慧。
新課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且要能夠落實“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促學、能學不教”的基本教學原則。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導入,使學生在開始學習時就學有方向,學有依據。同時,帶有目標性的引導,必定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上“地球的運動”這一內容時,在導入方面可以選擇的經典案例很多,可以用毛澤東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首詩來引入,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朗讀,可以增加課堂的氣勢和學生的興趣,這樣,以簡短經典的案例來引出本節課,既能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讓學生在品味經典中思考這些問題,還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課本中許多地理知識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是學生看見過或者經歷過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從復雜多樣的海量信息中挑選適合教學需要的,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身心特點,最好能夠選取一些能引起學生共鳴,能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沖動的案例。同時,導入內容的實用性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既要與本節課的主題很緊密,又要便于學生抓住本節課學習的中心。
有的教師喜歡用圖片、視頻或者是音頻進行導入新課,圖片或視頻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可以很高效的展示課堂主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音頻選取恰當,同樣可以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
《教學論》中說:“復習不是為了修補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層新的樓房。”古語說:“溫故而知新。”這種導入有利于復習鞏固已學習的知識,也使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更加緊密,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課知識。復習的知識內容要與當節課的知識內容密切相關,可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或學生講述等形式進行。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的作用,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其實就是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惑。”課堂中根據新課的重點、難點,設計若干有趣、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導入,以激發學生渴求新知識的愿望,讓學生有目的地聽課。教學中教師要著眼啟發、引導和幫助學生將新知識融會到原有的認知結構,激發學生潛能,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中。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多媒體成功地引入課堂,是信息社會的要求,是教育與時俱進的體現,一段視頻、一首歌曲、一段配以圖文的朗誦相對于傳統的說教來說,它對知識的表達有著質的優勢,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領會、記憶,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情趣盎然中接受知識,陶冶情感,明辨是非。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能夠很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也使得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其實,教學導入方法多種多樣,有很多豐富多彩的形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課堂教學導入的方式變化無窮,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就要采取不同的課堂導入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使學生覺得地理的學習好學、易學。所以,教師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因材而導入。總之,如何導入新課,沒有固定的模式,在上課開始后的較短的時間內,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運用精簡的語言、板書或事例等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到要講的新課上來,多讓學生去思考,激發好奇心,鼓勵學生深入學習,一定會提高整個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