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河北省固安縣禮讓店鄉康家務小學,河北 固安 065502)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都極為刻板,不僅限制了學生自我認知的發育、發展,更使得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產生了一定厭煩心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方法,通過構建合理的教學情境來增加學生的體驗,通過多種感官刺激來吸引學生,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跨度較大,其思維模式、理解能力等都各有不同,這就使得教師盡力營造的閱讀課堂教育氛圍在多數情況下,于學生而言都“不合胃口”,導致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情境建設工作收效甚微,甚至收到反效果。為了避免這一弊端,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情境建設教育工作時,必然要對學生的年級、心理、學習傾向等進行分析,以求“投其所好”。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應當盡力去“討好”學生,以求學生參與到閱讀課堂學習,而是要使教師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偏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教學。教師也應當總結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學習共性,以降低自己的教學負擔,如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利用“模擬聲”渲染課堂氛圍,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
例如在教學《夜鶯的歌聲》這一課時,我就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了夜鶯與杜鵑啼叫的聲音,并為學生播放了相應的教學畫面,通過這種較為立體化的內容教學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小學階段的學生不論年級高低,其心理發展都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容易受到注意力以外的畫面、聲音等內容的影響。具體到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時,小學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只注意到了教師所教學的內容,這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學習了教師所教學的內容,這是遠遠不夠的。而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畫面與聲音時,學生會不自覺地進行自我思考,這就變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推動課堂教學的發展與完善。當然,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還應當為學生進行一定的教學引導,以幫助學生深入、主動地進行語文閱讀活動,而不是一味被動地被教師調動進行閱讀學習。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多數語文教師所采用的都是“灌輸式”的教學策略,這種策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增進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卻未能夠達到既定的目標。學生的學習節奏較慢,教師這種灌輸教學方法反而使得學生無法真正有效地掌握知識點,常常會出現敷衍了事的狀況,學習較為被動,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教師要想較好地構建小學語文閱讀情境就必然要改進教學策略,以使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情境建設中來。為此,教師應當為學生構建自我展示平臺,以增進學生的學習體驗。這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比其他階段學生更強的表演欲望并渴望來自他人尤其是教師的肯定,“灌輸式”的教學策略并不能夠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展示平臺,這就難以使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得到利用。
例如在教學《小鹿的玫瑰花》這篇課文時,我就邀請學生進行分組表演,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角色或是旁白,在學生角色固定下來后,教師可以由學生進行自我發揮,并在學生表演結束后與學生一道進行表演分析,以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認知。當然,學生的這種自我發揮不能是完全的自我展示,其必然是要受到教師管控的,教師應當在學生進行自我表演前參與到學生的排演中,了解學生對故事情節的了解程度,并為學生進行相應指導,以增進學生對自我角色的了解與掌握,推動表演的完善與學生學習程度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學生是自主表演、自主學習,其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入,而其在表演過程中也會不斷地思索角色、劇情、內容等,這將有效地提升學生閱讀學習效率,完善小學語文閱讀情境建設。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往往是孤立的,這不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引入生活情境,將生活貫穿于閱讀之中。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時,我就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秋天景色的色彩變化,并與課文對照學習,形成自己的對比。正式上課前我會先提問學生:“大家喜歡下雨嗎?”有的學生喜歡,也有的學生不喜歡。“你們可以說說每個季節的雨都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回答:“春天的雨比較小,感覺很滋潤;夏天的雨比較大,還會有閃電打雷;秋天的雨比較涼快;冬天的雨比較冷。”如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回答,之后教師再進行課本內容的閱讀,這將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照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運用情境教學法能有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及應用能力,促進小學教學的長足發展。但教師應該意識到,無論采用何種情境教學策略都必須依照學生的學習實際,“因生制宜”地創設情境,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地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推動語文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