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偉
(衡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學,河北 衡水 053000)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依然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費的現象。師生普遍有這樣的感受:多上一節語文課與少上一節根本無關緊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總目標提出:“中學生要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要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記敘文是一種以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表達思想感情的文章。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由于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增強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品味能力等。對此,教師需要明確記敘文閱讀范式,即“主題”與“敘述”。同時,記敘文閱讀教學的優化路徑是“點滴滲透,由點及面”,具體來說,是利用文本引導學生概括描述的事件,并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脈絡結構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鼓勵學生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鼓勵學生略讀整篇文章,從整體感知文本,而后引導學生發現“作者通過對阿長媽媽的一些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出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深切懷念”,再讓學生品味、分析文章中富含情感色彩的語句,進而體會作者豐富而真摯的情感。如“這又使我發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愿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卻有偉大的神力”既突出了阿長媽媽的慈愛和對“我”的關心,又表達了“我”對阿長媽媽的敬意。
大部分語文教師對散文的解讀和闡釋能力有限,一般會出現教學目標模糊、教學內容隨意等問題,再加上自身的散文教學能力不足,通常會造成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氛圍沉悶等問題。若要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從實踐層面出發。一是需要遵循“朗讀--體驗--玩味”原則,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引領學生認真理解語句中蘊藏的豐富情感。二是根據散文具有短小的特點,引導學生用“四讀法”即“默讀一跳讀—細讀—回讀”進行朗讀。這樣能夠使學生領會到散文的情感,并推敲和分析其寫法。如在《背影》的閱讀教學中,首先,教師需要安排學生進行默讀,讓學生大致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突出父子情深);其次,讓學生有選擇地跳讀,如父親買橘子的片段,以便領會其中的情感,認真地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然后,讓學生咀嚼語言的味道,品味父親的背影折射出的離別情境,經過細讀、精讀去闡釋文章的深層含義;最后,回讀,通過總結和歸納《背影》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學生在小說閱讀方面一般具有“喜看厭學”的特點。探究其原因,則是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滯后,導致學生對小說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那么教師在研究小說閱讀范式及優化路徑時,就需要明確小說的閱讀范式,即“講述--讀懂--鑒別”。通過這一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理解小說的人物、情節和環境。在“講故事”的作用下,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小說蘊藏的正義、真理和情感等,以此激發學生的精神力量。對于小說閱讀教學的優化路徑,則需要嚴格篩選切入點,開展層次化的教學活動。如在《香菱學詩》的教學中,教師先從“學”字著手進行教學,由此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地學習和思考。學生在小說閱讀中需要通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及命運等來解決主要問題。對此,教師在開展層次化教學時,需要體現出四大層次的教學內容,即知識層次、理解層次、欣賞層次和探究層次,從這四個層次引領學生進行閱讀。
在當前初中說明文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對說明文的特性及內涵缺乏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若要確保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則需要明確說明文的閱讀教學范式,即“理解文本內容--體現表達思想”。教師需要結合文本的表達特征,強調文本的獨特性,由此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另外,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優化路徑是“探析根源,明確提綱,分析寫法”。由于說明文中表達作者寫作意圖的段落并非是集中在一起的,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提煉,由此才能更完整地分析說明文的特定結構和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如在教學《大雁歸來》時,教師先要讓學生了解作者介紹了大雁歸來的情境及大雁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大雁的喜愛。然后要逐一明確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內容。這些都體現出說明文的寫作獨特性。
議論文是一種描述解說、表達觀點的文體。在實際閱讀中,學生不僅要了解作者寫作的主題思想,而且也要弄明白作者是如何思考和評論的。所以教師在議論文閱讀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增強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思維分辨能力。對此,教師需要明確議論文的閱讀范式,即“論點”與“說理”。如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議論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確定其中的論點,再明確論證思路,并對其進行說理。這就引出了議論文的閱讀教學的優化路徑--“四層閱讀法”,即先利用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論據是否完整、具體,然后鼓勵學生明確文章的寫作中心,并對其論證過程進行梳理和歸納。這一過程并非是完全獨立的。教師只有不斷積累自身的教學經驗,才能優化教學路徑,增強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