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娥
(鹽山縣鹽山鎮西門外中心小學,河北 滄州 061300)
在小學階段,如何在學生心中建構起道德與法治素養,激發起他們對該課程內容的探究和學習興趣幫助其樹立起為人處世的正確思想觀念,指導未來成長和發展。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已經在生活中廣泛普及,并且逐漸融入教育領域。然而,雖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助于為學生拓展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將知識內容和生活事例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但由于網絡上的大量信息參差不齊,若未能及時進行篩選,則容易使負面信息沖擊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與法治觀念,從而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輔助手段,互聯網本身便是一個豐富的教育信息資源庫,而信息技術便是將其中包羅萬象的信息搜集、篩選出來,在完成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后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便意味著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教學內容豐富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在傳統教學形式下,學生所能接受到的教學素材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無法獲得來自其他渠道輔助教學主題的資源,這便容易導致學生只將注意力放在背誦基礎知識上,而忽略了綜合其他論述和案例理解系統知識。而將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利用備課時間,以教學主題和重難點知識為核心,在網絡上為學生收集匯總不同教師的講述方法和相關教學案例,使得學生所接受到的資源更為豐富、見識更為廣闊。另外,教師也開始有意識地將多元化社會熱點和來自不同各界人士的不同觀點滲透入課堂內容中,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立場下的觀點,而并非只聽到一方的聲音,促進學生養成批判性思考的良好習慣。
6-12 歲的小學生的思維習慣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他們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時,往往難以理解具有一定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知識。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堅持語言上的空洞講解,則會對教學成效產生不利影響。而網絡信息技術具備將知識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能將原本抽象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且更富有趣味性。筆者在以課堂觀察方式展開調研時,發現有部分教師會以圖片故事或卡通人物對話的形式將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原則等融入其中,便于學生在觀看類型多樣的圖片中,關注具有一定發展情節的人物對話,自主剖析人物行為,領會到對話與行為中的深刻意圖。相比起教材上知識原理的長篇大論,這種將教學內容直觀,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呈現,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貫徹落實的更加深入,教育發展形勢更加傾向于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也更為關注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特出更高的要求。小學階段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不能只是簡單地關注教材、教師,也要加強對學生、教學方式、教學設計的重視力度,培養小學生的品德素養、行為習慣也不能只是著眼于教材內容,而是要開闊視野,創新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充分利用有價值意義的資源豐富教師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隨時代發展的潮流,科學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資源,借助移動互聯網絡、終端設備的幫助高效收集教學材料,并且將其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優化課程資源。據此,學生既能學習課本中的關鍵知識,還可以豐富知識儲備,拓展學習范圍,為進一步深入理解道德法制內容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在部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中的《學習伴我成長》一課教學過程中,為引導學生養成珍惜時間,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可將學生提供給教師的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照片、視頻應用信息技術制作成合輯,在課堂導入中進行播放,啟發學生思考你們從中發現什么?又是什么感受呢?教師在實施引導,詢問學生是不是在成長中學會說話、走路、寫字、做家務等,這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學習中逐漸熟練掌握。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其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行為舉止、樹立責任道德意識、健全法律意識等使命,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其價值更為凸顯。本門課程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一特點決定教師在授課時要基于現實生活開展教學活動。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更容易受到聲音、色彩、動畫的吸引,為此借用信息技術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以此來激發其對課程的認知,使其積極主動地接受相關知識,培養內在的道德素養,感知到教學內容帶來的沖擊,并將之融入到自身行為規范中,從而產生約束意識更好地管理自身行為習慣,促進道德內化。良好道德思維模式的形成離不開引導,通過教師提出問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發學生思考視片段等方式創設問題產生、分析、解決的情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可以對其中涉及到的道德行為展開思考,分析其中正確之處,并且可以對不正確的地方給予指正。為有效推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這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道德原則的認知,同時有助于學生在親身實踐活動中感知道德,從而可以因此樹立規則、法治、道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