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啟貴
(貴州省興義市則戎鎮硐村小學,貴州 興義 562400)
是數學的心臟,是數學知識的情境化。有了問題,學生的思維就有了方向;有了問題,學生的思維就有了動力。上課伊始,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把所要學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探索奧秘的強烈愿望。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一開始就讓學生計算下面四個圖形的面積:(一)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二)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邊形。(三)半徑是2厘米的圓。(四)半徑是3厘米的圓。在計算出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后,學生提出了下面的問題:圓的面積計算還沒有學過,該怎樣辦呢?圓的面積大小到底與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我們能否用割補法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那樣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情景由教師創設,問題由學生提出,方法由學生去研究,課堂呈現出濃厚的探究氛圍。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連貫性。任何新知的產生,源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以學生的原有知識為基礎。因此,我們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關鍵處,創設情境,制造沖突,學生自然會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如,當學生在學習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減法時(退位),可以啟發學生從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時(進位)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情境,不僅能給學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通過應用探究活動,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對問題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當一個任務完成了,一個目標達到了,就會產生新的任務、新的目標,而這些新任務、目標的產生將會是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時讓學生獨自去完成任務,一定會更有意義。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的教學,串聯成“學做魚缸”的大任務。
第一節課,給出問題與任務:恒恒想用金屬條做魚缸的框架,已知金屬條每米12元,接頭每個4元,這個魚缸框架材料需要多少錢,你能幫他算一算嗎?
第二節課,給出的問題與任務是:恒恒要給魚缸配玻璃,玻璃每平方米80元,要配齊所需玻璃,他要花費多少錢?
第三節課,給出問題與任務:魚缸做好了,恒恒很是得意:“爸爸,快點放滿水,把金魚放進去,我要抱出去給我的小伙伴們看!”“別高興得太早。”爸爸說,“你能輕松抱動這個放滿水的魚缸嗎?再說水也不能放滿,最多放八成。1升水大約重1千克,不算玻璃,你先算算水有多重?”。
第四節課,給出問題與任務:爸爸買來幾條小金魚,問恒恒:“你知道這些小金魚會占用魚缸多大空間嗎?”恒恒把小金魚放入魚缸中,測出水面上升了0.4分米,恒恒興奮地告訴爸爸:“我可以算出小金魚的體積啦!”你知道小金魚的體積是多少嗎?
第五節課,給出問題與任務:恒恒把魚缸拿給他的小伙伴們看,小伙伴們羨慕不已,明明讓恒恒幫忙做兩個這樣的魚缸,兩個魚缸做好了,恒恒要用紙把魚缸包起來,那么怎樣包最節省紙呢?
在教學中,有聯系的情境會讓學生感覺始終在做同一件事情,期間所有知識的習得和運用,都是為了解決這一件事。做魚缸是學生感興趣的,如何做好魚缸,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帶著這樣的任務,學生的探究欲望增強,應用意識得以提升。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小學合作的教學方法,創設有趣的有趣的游戲情境,并將教學內容巧妙地作為游戲規則,從而使學生不僅可以玩到有趣的游戲,還可以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更能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探究就是在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與同伴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在和同伴思想碰撞的過程中,修正自己,啟發同伴,從而一起成長、收獲、進步。例如,在教學“分數與小數的互化”一課時,我設計列出了數個分數,讓學生將分數轉化成小數。一是讓學生將這些分數轉化成小數時的感受說出來,二是讓學生想一想:這幾個分數有什么特征?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卻不能?三是說一說:和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在和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碰撞,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向,漸漸地,學生就會發現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關鍵在于分母。
學習任務也隨著問題的解開而完成。
學生通過完成探究作業,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識,也學會了運用知識,思維得到了深層次訓練。針對現行教材的知識點、重難點、易錯點等設計探究性問題,培養學生的舉例、類比、幾何直觀、抽象、模型、推理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例如,四年級“觀察物體”單元測試中有一道判斷題:4個相同的正方體可以擺成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班上有接近一半的同學認為是對的,究其原因,是他們沒有理解正方體的本質特征。我認為,如果僅用語言講解、一帶而過,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只能停留在淺層學習上,于是我將其作為一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畫一畫,并寫一寫錯誤原因,呈現出整個探究過程,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和拓展知識。
總而言之,問題與任務的探究過程,能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進行思考,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