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蓮
(溫州蒼南縣金鄉鎮第二中學,浙江 溫州 325000)
對于很多學生而言,科學學科的知識水平比較低,認為該學科的學習難度較大,缺乏學習該學科的積極性。實際上,科學學科具有很多生活化元素,很多方面都起源于生活,而且該學科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科學規律,教師和學生只要有耐心,必然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科學教學的生活化策略是把初中科學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實踐來起到讓學生更好地認知科學知識,了解科學概念,加深學生對科學教學課堂內容的理解的教學模式。科學教學的生活化策略是對初中科學教學模式的一種改進和探索,目的是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生活化教學能夠體現初中科學課程綜合性的特點。面對如今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成為了學校教育的一大教學目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課程包含了物理、生物、化學、地理等等,而這些學科無不與科學知識息息相關,因此,做好科學這一門學科的教學,使整個教學過程生活化,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把科學知識與其他門學科的學習相聯系,互相融會貫通、觸類旁通。這樣不僅體現了目前新課程要求的課程綜合性的特點,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大大地提升了整個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
生活化教學能夠發展學生創造生活的智慧與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會學生書面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生活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生活與學習的能力,因此,生活化教學是目前很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能夠使書本知識傳遞生活的內容與意義,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體驗到生命的意義、肯定自我的存在;同時賦予學生生活的智慧,學會利用知識為自己創設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給予學生學會生活的能力,使學生不僅僅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技能性人才,更是懂得珍惜生活、珍愛生命的人,是一個熱切活著的生命。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初中階段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喜歡在頭腦中勾勒出相應的情境與畫面,這對于其解決問題大有助益。因而實際科學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重視生活化教學情景的有效創設,這也是激發廣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性以及主觀能動性的基礎所在。我們以《食物中的營養素質》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飲食作為人們日常不可或缺的一個生活環節,但卻很少有學生去思考食物中所涉及的七大類營養素以及具體作用,而且也未建立起相應的平衡膳食理念。基于此,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同學們昨天晚上所吃餐食的食物搭配為切入點,引導同學們思考自身營養搭配的合理、科學與否,并結合課本所學理論知識對其進行一定的優化配置,繪制出相應的健康膳食圖表。如此一來,有利于引導同學們在有趣的課堂氛圍之中,深化同平衡膳食與健康攝入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的有機統一。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學生解題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學情分析,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遠離了學生的實踐,當學生面對聯系生活的題目時就會顯得束手無策。事實上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活動內容應扎根于現實生活,對生活的意義進行探尋,對人生進行有意義的指導,使自然生命體在體驗生存、體驗生活、體驗生命中達到對人生意義的感悟與領會,滿足其追求生活意義、超越現實與自我、進行創造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要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因為學習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運用,以方便我們的生活。現實生活才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歸宿,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科的特點,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知識與課本的密切聯系,讓學習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要融入生活化教學,還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學習的能力。比如說,在光的反射與折射這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發一個透明杯,一根筷子,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或者寫出筷子在空的透明杯中的樣子,在有水的透明杯中的樣子,然后引導學生解釋其中變化的原因。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讓學生自己動手,能夠讓科學更加生活化,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清晰明了。
總而言之,科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將科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學生的智慧火花,使其積極思考問題,主動地投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并學會從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聯系的視角去認識科學問題。設計得當的生活化科學課堂教學必定會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引領學生進入神奇、生動的科學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