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我國基層黨建工作中有很多先進經驗和先進做法,高校的組織員制度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種。自“組織員”這一概念提出以來,高校組織員制度經受住了從無到有的、從產生到破壞的重重考驗,充分發揮出了其在黨員發展、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1]。然而,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高校組織員建設工作中的種種問題不斷暴露,因時因勢地調整高校組織員隊伍培養方式,使其真正發揮在高校人才培養與黨員教育中的效能,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所謂高校組織員,就是指在高校黨委領導下,在高校內部建立的基層黨組織當中,專門負責校內黨員發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員,他們是基層高校黨建工作的核心力量,也是高校中最為熟悉黨的組織工作業務、最具學生黨建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組織員的身份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既是發展學生黨員的指導者、監督者和把關者,要對所發展學生黨員的綜合素質進行考察,并對黨建工作質量負責;同時,他們也是高校黨員教育的管理者和組織者,是高校黨組織與學生黨員之間的紐帶,也是全體高校師生的學習楷模和“良師”,只有以身作則地展現黨員風采,才能保證基層黨建的規范性和有效性[2]。
在新時代背景下,強化組織員隊伍建設具有典型而現實的意義。一是可以高質量推進高校黨建工作,強化高校培養和發展學生黨員的能力,不斷提升學生黨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二是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校園風氣,充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廣大師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侵蝕,為國家發展培養更多合格的接班人。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學生人數顯著增加,在龐大的學生基數之下,高校黨建工作責任和壓力更重了,這就需要更多專業的組織員參與到高校黨建工作中來。但是,很多高校對此問題并不重視,認為組織員是“可有可無”的人員配備,因此不論是在制度、規定上還是資金、人才上都保障不足,組織員缺位現象較為普遍。
就目前來說,組織員這一職業的社會認同感普遍較低,我國高校組織員隊伍建設中也缺乏標準有效的指導性文件,再加上高校對組織員制度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也各有不同,因此組織員配置不科學的問題普遍存在。比如,沒有專職組織員,高校組織員由行政人員或退休黨員兼任;組織員選聘渠道失范,組織員專業水平普遍不高等。
由于組織員這一“工種”較為特殊,因此很少有高校會制定專門針對組織員的績效考核、獎懲激勵、評優評先和組織培訓制度,這就導致組織員的待遇問題一直游離于高校薪酬體系以外,很多組織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業務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高校應正確認識新時代背景下組織員工作的重要意義,提高對組織員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完善組織員選聘制度、考核激勵制度和培訓制度,明確高校組織員的職業定位,從而使更多黨建工作經驗豐富、綜合素質水平較高的專業人員進入到組織員隊伍當中,以此有效提高高校的黨建工作水平。要明確高校組織員隊伍配備標準,確保專職組織員政策在高校中的有效落實,同時結合高校實際,科學選聘一定數量的兼職組織員,以此確保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效傳導。此外,還要進一步明確組織員的工作職責和工作考核標準,以現代化的組織員管理制度,確保每一位組織員都能履職盡責,充分發揮其在黨員發展與管理、黨內教育、黨員組織關系轉接中的積極作用,從而打造更加活躍、有序的高校黨建工作氛圍。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形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眾多90 后、10 后學生的思考、學習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這對高校的黨建工作提出了針對性、高效化要求。基于此,高校一定要重視提升組織員的專業技術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對組織員的培訓力度,結合高校發展實際,制定更具現實性的培訓計劃,采用現代化的培訓方法,以更加務實、豐富的培訓內容,切實提高組織員培訓的最終效果,提升組織員隊伍的整體“戰斗力”;另一方面,廣大組織員要深入到學生群體中間,研究學生的喜好和習慣,大膽應用新的技術手段,如大數據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等,準確進行黨建工作定位,借助微博、微信、QQ 等渠道及時推動工作信息,以此保障高校黨建工作的高效性、創新性和連續性[3]。
高校要加快落實組織員保障制度,不斷提升組織員在高校內的地位和待遇水平,真正從組織員群體的需求出發,幫助其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為其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以此提高廣大組織員對高校的認同感和親切感。要避免組織員隊伍調整中的隨意性,建立合理的內部晉升制度,必要時可通過法律文書等手段約束一些組織員的“跳槽”或調動行為,以此保證隊伍的穩定以及動能的發揮。
在新時代,高校組織員的作用日益凸顯,高校一定要深入調研,及時解決組織員隊伍建設中的種種問題,以此保證基層黨建工作的高質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