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衡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學,河北 衡水 053000)
《課標》明確指出人文素養包含以下內容:“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顯然,這段話指出了注重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和“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部署,實現中華民族在本世紀的偉大復興的目標相一致的。因此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通過新課改學習,我認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僅僅著眼于知識素養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發展的深刻內涵,為人的“終身發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養教育不是通過說教來實現的,不是通過灌輸來獲得的,而是讓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體驗、相互影響而豐盈起來的。身為語文教師,我們的傳統文化素養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質教育說到底是以素質培養素質、以靈魂塑造靈魂的一種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人只能由人來建樹”。這種影響力,只能用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
古人云:“文以載道 ”。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傳統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觀。
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并以次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讓他們從早在心底書寫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自覺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這無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義。古往今來,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從來不讀古書的人能成為一個修養良好、內心豐富有志報國的人。
與學生價值取向共優化指的是把傳統文化納入語文教學要注意和學生的精神、人生發展需求和諧結合起來。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義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學習氛圍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在傳統文化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應互為對象,平等主動,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故應激勵學生放膽而言,使其平等參與到教學中來,在觀點的碰撞中閃耀智慧光芒,讓每個學習者都切實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結合起來的樂趣和收獲。
語文教師要承擔起價值引領的重責,要審慎、準確把握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尊崇的主流價值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應該從對人的終身發展、對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來“放出眼光”謹慎選擇適合學生消化、吸收的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時代在變化,審視傳統文化經典的標準也在發生著變化。因此,經典也需要重新審視,經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給學生。我們語文教師要將一些推介給學生閱讀的古文化作品拿來進行全面“透視”,看一下 “經典”里究竟有多少經典,“經典”中的經典是什么,然后將一部分有價值的“經典”內容揀選出來給學生們看。教師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以德育人的獨特而強大的功能,竭力引導學生在感受、感悟傳統文化底蘊的過程中,能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使學生與傳統文化文本的對話過程中,通過靜心閱讀,與作者相逢與案前燈下,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對作者的認識、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認同,或發問,或共鳴,或陶醉……應倡導生命與生命的平等交流的體悟學習方式。教學方式上,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強調課堂內外的互動,強調書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歷、人生追求的結合,強調紙質教材與多媒體課件的結合,強調學習與研究的結合等等。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漸漸擺脫浮躁,即使難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靈卻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總之,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要選得精,學得透,悟得深,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說到底,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