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龍
(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委黨校,遼寧 沈陽 110121)
黨校是培訓黨政領導干部的“主陣地”,提升鍛煉黨員干部黨性的“大熔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其關鍵作用及重要地位更加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時代日新月異,思想政治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必須結合實際,開拓創新,找到有效路徑,著力提升黨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黨校作為黨員教育的“主陣地”、干部成長的“搖籃”,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信息網絡時代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推動傳統方式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著眼時代戰略制高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出的要求,將黨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與網絡技術有機融合,全力打造“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以求與時代同步,產生最佳教育效益。
網絡引發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內容、手段、模式等全方位的變革,可以說拒絕了網絡,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沒了出路,就會被時代淘汰。我們要徹底改變那些對網絡“不屑用”“不敢用”“不愿用”“不會用”的錯誤觀念,進一步樹立跟進時代發展的理念,充分認清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需要,也是解決黨員干部現實思想問題的需要,深入解放思想,拓展思維視野,把網絡從工具手段上升到戰略舉措來定位,從一般運用上升到全局謀劃來對待,不僅要做網絡發展的跟進者,還要當好領跑者。要積極穩妥推進“互聯網進黨校”,大膽探索“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向立體、由靜態向動態、由單一向多維轉變。注重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規律,依靠信息網絡技術,創新方法手段,拓展內容形式,把信息網絡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理論學習的新空間、輿論引導的新陣地,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在當下互聯網+時代,網絡在為人們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其觀念多樣性、思想復雜性等也給黨員干部帶來了較大影響。特別是網上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態勢、新較量,國外勢力正加緊進行“顏色革命”,妄圖對我黨拔根去魂。為此。我們要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上筑牢“長城”,牢牢把握網上斗爭話語權,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傳遞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網”住黨員心。對反動言論、噪音雜音,敢于亮劍、發聲,關鍵時刻不失語、重大問題不缺位,在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堅決同反對勢力作斗爭。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裂變式的巨大能量,就要奔著現實問題去,在網絡上把思想陣地用好激活。有些黨校的網站點擊率、關注度不高,沒人氣、缺活力,主要原因是“高、大、空”,不接地氣,缺少“泥土味”,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被高高擺在上面,沒有效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活”起來,必須在“思想”上動腦筋、想辦法。只有讓“思想”插上“網絡”的翅膀,讓“生命線”加裝“數據鏈”,思想政治教育才會如虎添翼、威力無窮。要用清新、簡潔、大眾的方式和語言傳遞思想,積極適應網絡運作模式和傳播規律,有機植入時代元素和技術因素,將真理真實真情的力量融入視覺語言,用小清新、輕悅化的方式,傳送好思想、傳遞真心話、傳播正能量。要用群眾的智慧引導思想,充分發揮受訓黨員干部的主體地位,利用網絡設置討論平臺,問題大家擺、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講、結論大家找,讓受訓黨員干部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辯明真理、廓清迷霧、升華認知。
互聯網催生新的生產力,網絡技術植入傳統領域,引發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植入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同樣帶來教育形態的躍遷,同樣需要一套有效的制度機制作為保障。所以,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要結合實際,建立完善“網上”“網下”協同機制,遵循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各自的特點規律,把網上、網下工作做實做好,既堅持“面對面”又發展“鍵對鍵”,既堅持“線連線”又做到“心貼心”,既堅持“網上教育”又注重“現場教育”,實現網上網下優勢互補、融為一體、同頻共振,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總而言之,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給黨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我們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用好用活網絡陣地,扛起中的網絡思政教育的守土責任,大膽創新,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陣地“活”起來,同時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統籌用好“網上網下”教育手段,切實增強互聯時代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