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貴州省安順市開發區洞口流民族學校,貴州 安順 561000)
教學選題的原則需要以滿足知識重點和知識難點為基本方向,深入分析微課的實用價值。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主題,需要通過教師進行引導和講授,將思維訓練作為主要內容,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知識點。微課的很多教學內容可以直接以視頻的方式進行表達,但考慮到某些知識的特殊性要求,微課選題也要根據學科特點做出調整。
微課教學目標設定不可以常規教學目標作為判定依據,因為微課的目標本身需要具備針對性,在短時間內讓學生了解細節內容,適當完成整個教學環節中的某些目標。
教學設計是微課開展的前提,教師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課程的應用目的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將理論方法和教學過程作為指導規劃,彼此之間相互補充,提升教學效果。這樣一來,學習理論可以為教學設計提供有效的認知參考,教學理論也可以為教學實施提供輔助。
微課的設計過程需要遵循能力發展原則,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微課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
以“金屬的化學性質”這一部分的知識點為例,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課前預習的良好效果,教師需要進行微課設計,將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對金屬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并可以掌握金屬具有的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因而教師在微課設計的過程中,將內容集中于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在觀看視頻前,教師可以提問:金屬和氧氣之間的反應是怎樣的?通過這一問題,學生可以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并了解到不同金屬具有不同的活潑程度。然后教師將金屬和氧氣反應、金屬和酸反應的過程以視頻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此為基礎展示化學方程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預習課內知識,讓學生逐漸掌握自主預習的方法,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以“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為例,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于金屬與酸之間的反應、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的差異。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說明,很多金屬都能與氧氣、酸在不同條件下產生反應,而根據不同金屬的實驗現象,可以了解到金屬與酸之間的反應有快有慢,其中鎂和酸的反應最為劇烈,鐵和酸的反應比較弱,這些現象能夠說明什么問題呢?學生在看過微課視頻后也能得出結論,即這些金屬的活潑性存在差異,鎂的活潑性較強,而鐵的活潑性比較弱。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金屬和酸反應屬于化學反應物的哪種類型?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特征入手,比較不同的反應類型,從新舊知識的對比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比較和歸納能力。可以看到,通過微課的方式,教師活用教材引入了全新的化學概念,并且在課堂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
復習階段可以先以視頻的方式展示復習內容,了解反應原理,并根據實驗開展的方式展開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在微課視頻放映結束后列出思維導圖,將知識網絡進行構建,也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之前所學過的知識與內容,以最快的速度回顧信息。課后復習所使用的微課同樣以幾分鐘的短視頻為主,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行內容回顧,形成知識的串聯,學會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也能通過復習階段形成對知識的掌握,培養化學學科素養。
我們知道,初中化學教學設計大量的化學公式、原理和實驗,是一門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科目。初中化學課程與其他科目教學相比難度較大,知識的復雜性和抽象性也比較強。雖然化學教師在教學中耗費大量精力,精心設計教案,認真仔細地進行課堂講解。但是還會有一些學生對化學教學中的知識重點、難點理解不透,把握不準。微課教學基于設計靈活、短小精湛、形象生動的特點,可以提高化學教學的針對性。與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相比,可以把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集中起來,突出教學的主題。可以結合初中生學習的特點,圍繞特定的知識點展開教學,進行重點、難點知識的集中突破,查漏補缺教學知識點。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微課,能夠提供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跳出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把復雜抽象的化學知識難點簡單化,幫助初中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突破初中化學教學的重點、難點。
比如,在初中化學物質構成的奧秘、分子和原子課題教學中,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其中教學的重點是從宏觀現象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難點是培養學生化學概念的抽象思維。為了突破這一課題教學的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就可以應用微課視頻、圖片等模擬“分子和原子”的模型。借助微課用宏觀的模型引領學生進入“分子和原子”的微觀世界,給學生解釋微觀的現象,加深他們對微觀概念的理解。
微課對初中化學教學具有顯著的優化作用,能以傳統教學設計為基礎,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將設計好的微課融于學情中。在微課應用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傳授,還要重視學生潛力的發揮。因為微課時間較短,在有限的時間內設計好知識傳授的過程應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才是教學過程的優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