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豐田鎮中心小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引言:思維導圖是基于人腦的思維習慣,導入相應的圖示資料、線索信息等,以便于輔助學生記憶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思維導圖與群文閱讀相結合,可在閱讀期間避免學生學新忘舊,避免學生閱讀中走馬觀花、記憶混淆。教師應充分的發揮出思維導圖的作用,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摸索閱讀的規律,更積極的參與群文閱讀,使得語文的群文閱讀教學得到創新。
閱讀中需要學生不斷的思考,而群文閱讀中學生的閱讀量較大,一些學生難免就有些濫竽充數,雖然表面上看完成了閱讀的任務,但深入的詢問學生的感受,提出一些閱讀內涵的問題,學生們就會啞口無言,這不是群文閱讀的目的,群文閱讀并不是要完成什么機械化的任務,而是真心實意的希望學生快速累積語文的知識,做好基礎奠基,為接下來語文的聽說讀寫鍛煉打好基礎,這時候教師就應看中學生在閱讀中的思維習慣、方式,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小學生在茫然無措的時候指定閱讀目標。
思維導圖找到了閱讀中的關鍵點,學生們能夠快速的進入閱讀的核心地帶,展開有關的閱讀情境暢想,閱讀中同時插入圖片信息,讓學生對文章的作者有趣經歷、創作文章的意圖等有更多的了解,雖然知識量增加了,但這些都不需要學生刻意去記憶,反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中學生嘗試去理解作者的心境,配合有關的圖片資料,讓學生即使不刻意去記憶也能夠輕松的學會有關知識,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群文閱讀相較于單篇文章的閱讀,畢竟閱讀量增加,對小學生來說難免有所負擔,課堂上開啟閱讀大門,學生們找尋閱讀的方向,形成閱讀感知意識需要一個過程,更別提沉浸在閱讀場景中了,那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促使學生沉浸在閱讀當中感受其情感轉換。教師可設計一條思維導圖的路線圖,讓學生結合路線先去預習知識,不必要都通讀一便,就可以結合思維導圖的路線了解文章的主題、主要故事內容,將重要的信息勾勒出來,促使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到語文群文閱讀中來。
1.基礎知識為群文閱讀目標的思維導圖
語文閱讀的基礎要求就是識字,群文閱讀中由于閱讀的任務較重,教師經常忽略識字這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去識字,或者采取機械、傳統的方式去識字,不僅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生字生詞,記憶的時間比較緊張,也影響閱讀的效果,不如就結合生字學習的基礎環節展開思維導圖互動,將文中的關鍵詞、生僻詞匯等擇選出來,如某群文閱讀的內容皆是景物描寫,其中有部分的擬人語句,教師抽選出一些擬人詞匯,構成思維導圖,如“柳樹醒了”設計為春燕---柳樹---捉迷藏。閱讀“荷葉圓圓”時設計:蜻蜓---荷葉---捉迷藏。結合其中的生字詞找到他們的共通點,結合這種思路,教師還可以搜集描寫人物品質、進行情感表白等詞匯,構建金字塔型的歸類詞匯,從一個詞匯出發連詞成句,進而銜接文章,讓學生的思維順著導圖的線索而得到遷延。
2.閱讀主要內容為群文閱讀目標的思維導圖
閱讀中故事類的文章都有相應的議論點,教師正可以結合這些議論的中心信息,畫出思維導圖。如閱讀“吃水不忘挖井人”、“王小二”、“司馬光”時,都是描寫人物的,教師可構建這樣的思維導圖:“誰---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做了什么---最后如何”他們有很多的共通點,如都已經逝世但被世人銘記,都是歷史上可敬佩的人物。他們也有很多不同點,如時間、歷史背景、生活環境等不同,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們對比這些文章的不同,找出他們的獨特性,最后歸納到一點上:“他們為什么值得銘記,他們身上有什么品質?”讓思維導圖形成一個分總的形式,最后的環節激發學生的自由暢想,讓學生自由的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還可以結合三個不同人物的故事經歷說說自己的感悟,在課后寫出來,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另外,還可以利用情感元素展開思維導圖的構建,直抒胸臆,直接的給出本文的情感內涵,采取倒敘的方式,先說說這些文章所表述的情感內涵,然后讓學生回到原文找到表述情感、情感轉折的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群文閱讀中,教師應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創建出更多的自主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的進行閱讀思考,緊握思維導圖的線索探索和討論,感受群文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