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娟
(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鐵石口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600)
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在遇到生活中的問題的時候會聯系學習過的知識進行解決。因為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實踐型人才,而學生實踐的前提是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起來。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識,讓學生靈活的應用知識。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而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所以,教師要將生活化問題情境創設出來,在消除學生對新的數學知識的陌生感、畏難感的同時,有效的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1】。
例如在教學“周長”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出這樣的問題情境,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學校的花園要制作圍欄,那么花園圍欄的繩子的長度應該是多少呢?這樣一來,原本陌生的、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一下子就和學生所熟悉的生活聯系在一起了,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會聯系起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可以用測量工具將花園的每一條邊的長度測量出來,然后把這些數據加起來就是繩子的長度了。”在學生提出這樣的猜想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實踐,對周長的相關知識的進行深入的探索。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快速準確地將周長的概念總結出來。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快速地將周長的相關知識理解、掌握。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好基礎。
想要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就需要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2】。因此,教師需要組織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發現數學的魅力,養成良好的數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伊始先簡單地介紹、講解軸對稱的具體概念,然后鼓勵學生將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梯形等常見的幾何圖形畫在紙上。隨后,教師可以讓其嘗試畫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鑒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有些學生很快就畫出了這些圖形的對稱軸,有些學生思考半天都沒有畫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將自己畫出來的對稱軸進行討論。比如說有一個學生在畫長方形的對稱軸的時候認為對角線也屬于長方形的對稱軸的一種。在聽到這樣的說法后,小組的成員提出了不同的答案,雙方僵持不下。這時,教師可以主動地走過去,引導學生裁剪一個正方形,通過折疊將長方形的對稱軸進行證明。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識了。而且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都將自己的想法、觀點進行了闡述,也傾聽了組員的想法,并進行了積極的探討,所以學生的數學能力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學生數學思維得到開發的主要途徑。所以,教師要開設綜合性的數學實踐。通過其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選取一些以長方形為原型的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并將其的長、寬的數據進行展示,讓學生按照教材中的公式進行計算。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計算公式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測量一下原型是長方形的物體,然后將這個實物的面積計算出來。又如在教學《位置》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家到學校的路線地圖進行繪畫,然后在地圖上標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景色,并將描述方向的詞運用起來,說一說具體的路線。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培養、鍛煉,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與此同時,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切實地感受到數學語言的特點,簡潔性與嚴謹性。而這,可以有效地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出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應時代所趨,也是新課改導致的必然結果。所以,教師要將其重視起來。在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的時候,教師要將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形成學習態度上,注重學生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的鍛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靈活的應用知識,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才能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才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才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素養得到提高與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