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嘉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愛國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教育也受到人們的關注以及重視。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新媒體背景下,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開展更為快捷、全面、有效。因此,如何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作用,也成為當前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技術已然能夠同博物館各項工作之間形成有效的融合,新媒體背景下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也開始展現新的發展方向,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需要令其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博物館更為關注信息數據的及時傳輸。通常情況下,博物館之中含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資源,新媒體背景下,上述資源以及信息數據能夠通過各類新媒體,例如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QQ 等渠道對外進行迅速傳播。這也是新媒體對博物館各項工作的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工作人員合理運用新媒體,能夠將各類文物之中蘊藏的愛國主義情懷傳達至各個區域,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新媒體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傳統博物館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因為受到時間或是空間的限制,使得其普及具有一定局限性,往往只能在固定時間對本地區及參觀的人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普及。但新媒體可以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區全方位的展示。實體博物館同新媒體之間的結合,可以保證受眾接受更為全面且高質量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得博物館本身教育功能得到更為充分地發揮。如上海地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即利用網絡宣傳教育活動,將網絡作為宣傳渠道,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約束,使得民眾能夠通過網絡進入博物館,了解孫中山先生的個人事跡、愛國故事以及歷史文物,宣傳效果較為理想,也受到群眾的廣泛關注。且新媒體的宣傳形式具有優秀的參與性以及互動性,使得教育更加具有時效性。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之下,民眾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也可彼此進行溝通以及互動,保證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順利開展。此外,大部分青少年本身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博物館將新媒體作為渠道開展宣傳活動,也容易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
博物館應以新媒體環境作為基礎,廣泛引入新媒體技術,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博物館在舉辦大規模活動之前,可以利用官方網站或是其他新媒體渠道,包括微信、QQ 以及微博等,對外公布活動相關信息數據,以便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其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實體博物館之中,各類歷史遺留文物是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博物館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館藏文物針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可以在實體博物館之中建立多樣化的多媒體活動室以及視聽室,利用目前新媒體技術或是設備建立更為健全的系統,以實現對文物的全方位展現,如可以通過VR 設備,使得參觀者能夠形成沉浸式體驗,在虛擬現實之中可以更為近距離的觀察文物,也可觀看相關的視頻或是音頻。通過該方式,更為容易激發參與人員參與的熱情,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效率。同時,積極組建數字博物館,將館藏的文物、圖片、音頻以及視頻上傳乃至網絡,深入挖掘文物蘊藏的故事,以便其他地區或是閉館期間的民眾依舊可以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加強其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基于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持續推進,許多未成年人也開始進入博物館,博物館這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地位也愈發重要。所以,博物館應進一步凸顯自身具有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為未成年人提供更為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以加速其健康發展。如博物館可以積極同小學、初中以及高中學校進行聯系與合作,為其提供館藏資源,而學校定期組織前往博物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如博物館可以為聯合學校為學生舉辦以抗日戰爭為主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借此豐富學生第二課堂,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教材的同時,也對抗日戰爭有更為全面且深入的了解,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老一輩革命者不畏艱苦、不畏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于歷史課程學生的熱情以及探尋知識的興趣,同樣豐富學生關于抗日戰爭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論課程內容。此外,基于新媒體技術的輔助之下,技術也更為容易向學生介紹抗日戰爭期間的故事,如可以利用班會等不同方式論述活動主題,實現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為學生思想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又如,博物館可以定期前往小學或是幼兒園,為學生提供文物相關的視頻、圖片等,使得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開展文物的普及活動,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新媒體背景下,新媒體技術促進了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開展,更好地發揮了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并利用新媒體技術不斷豐富宣傳方式與渠道,注重對未成年愛國主義的教育,激發受教育者的參與熱情,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