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梅
(貴州省大方縣鳳山中學,貴州 畢節 551613)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面臨著越來越艱巨的挑戰,這是傳統教育的弊端,亟待改進和更新。同時,在傳統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音樂教學的認識和理解還處于比較粗淺的水平下,教學內容也是泛泛而談,教學中根本沒有情感內容的融入。而在新形勢下,情感教學被擺在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之上,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有效融合情感教育值得探究。
融入情感教育是現如今音樂教學的全新嘗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在教學中使用與踐行相關理念,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能夠讓學生的身心發展更加健全。初中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此時的他們就猶如一塊新生的海綿源源不斷地吸收著來自于外界的知識與信息。此時正確的情感教育與滲透能夠讓他們的人格更加健全,三觀正確形成。且在眾多的音樂作品中與情感相連的點十分眾多,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還能夠感受到源自于音樂作品中的正能量,從而在正確的道路上堅定不移的繼續走著。第二,能夠讓音樂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每一部音樂作品都無一例外的包含著濃濃的情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夠更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也有著尤為深刻的情感新體驗。第三,能夠讓音樂教學變得更有魅力。每一個人都無一例外的屬于情感動物,對于情感的追求和熱衷本就是天性使然。在音樂教學中融合情感要素,以情感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之余更能夠感受到無與倫比的情感。換言之,有了情感要素的加入之后,原先冷冰冰且毫無生機的音樂教學將會逐漸變得煥然一新、渾然天成。這是音樂的魔力,也是其無與倫比的魅力所在。
情感教育并不是一個泛泛于嘴邊的“空頭支票”,所謂要感染別人就應該先感動自己,這一點每一個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準確拿捏和體會。第一,教師選擇的情感教學內容應該是正面且積極的,在教學內容的層層遞進中,情感要素自由流淌,不矯揉造作做,不“東施效顰”。只有真實的情感才是有力量的,每一個音樂教師要細細體會,有的教師在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過分功利且追求結果。反而造成“聰明反被聰明誤”,情感教學變得“不倫不類”,音樂教學也徹底淪為了“四不像”。第二,教師在實施情感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緊扣主題,通過與教學內容的相互融合來達到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教師在進行《七子之歌》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將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融入其中。愛國情懷作為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為了達到情感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與“澳門前世今生”相關的視頻。在直觀的視覺和聽覺沖擊下,學生隱藏許久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全面激發出來,情感教育與音樂教育融為一體,情感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
情感教育本就是人本教育的內容之一,初中音樂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將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之上。人與人之間表達情感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溝通交流,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格外看重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師高高在上”的觀念,而是與學生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和諧關系中,課堂主人變成了學生,教師僅僅是引導者和輔助者而已,通過層層遞進的引導和帶動,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最終得到專屬于自己的情感“果實”。例如,教師在進行《美麗的村莊》這首歌曲教學的時候就可以為學生提出環環相扣的問題。首先問學生“這首歌描寫的是一個怎樣的情景?”、接著又問“這首歌的主題是歡樂還是悲傷的”等等。通過問題的逐一回答,學生更能充分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且情感教學的意義在不知不覺中也就實現了。
音樂教學的一大主要特點就是唱教結合,在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演唱也同樣是十分重要且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之一。很多時候,教師往往花費很長的時間去解釋蘊含在該首歌曲中的情感,但是就算是這樣,很多學生也難以在短時間內體會和認同。此時,教師不妨換一個思路,先放棄自己滔滔不絕的講解,直接讓學生跟隨著旋律唱一遍,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歌曲一旦帶上旋律就仿佛“被魔法附身”而變得“有血有肉”。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去演唱歌曲,在演唱中加入自己對于歌曲的認識和理解。如此一來,原本平淡無奇的歌曲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在演唱中學生也更能夠揣摩出作者想要傳遞和表達的情感意境。
據上述的分析可知,音樂本就是一門與情感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學科之一。每一個初中音樂教師應該認真梳理情感與音樂的結合點,在自己的教學中加入情感元素,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接受情感教育、產生情感共鳴。如此一來,音樂教學不再僅僅只是局限在傳統的視野之下,而是被賦予了更為廣闊的意義和內涵。很顯然這是音樂教學的目標,也是教學的全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