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鳳
(拉薩市第三高級中學,西藏 拉薩 850000)
古詩詞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要提高高中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和敏感度。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本文將圍繞著如何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展開敘述。
古詩詞可以提高我們高中學生文學素養和詩詞鑒賞能力,古詩詞是一種情懷,也是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產物。就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而言,仍然注重詩詞的解釋,我們學生只是聽、記筆記,這樣的情況下嚴重忽略了我們這些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而學校只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我們學習古詩詞學習效果的主要依據,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高中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并沒有真正理解詩詞內涵和作者情感,于是,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并未從根本上提升詩詞鑒賞的能力。
每一篇古文甚至是古詩的創作都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作者在當時的遭遇,不同的遭遇創作出來的詩篇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一位詩人壯志難酬,那么其創作出來的詩篇也是義憤填膺、悶悶不樂的情緒,帶給學生的是一種閱讀體驗;但是一位詩人在創作時正處在國家繁榮昌盛之時,那么其創作出來的詩篇也是洋溢著樂觀的情緒在其中的,帶給學生的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閱讀體驗。因此,在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之前將創作的背景及作者當時的身心狀況告知給學生對于學生準確理解古詩詞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白居易所寫的《長恨歌》時,教師除了帶領學生簡單的了解古詩詞中生僻古文字的解釋外,還要向學生介紹這首長詩的創作背景和白居易當時處在盛唐中的心緒,這樣學生在簡單的了解之后就會對這篇文章的創作心路歷程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對楊貴妃表達出來的情感。以便學生掌握理解古詩詞和提高鑒賞古詩詞的能力,達到高中語文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要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充分體現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每件事情的完成過程中興趣都發揮了無法忽視的作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高中語文教師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即:不能再跟以往一樣為了傳授知識而進行知識講解,而是應該為了讓學生愛上古詩詞鑒賞而講解,這種教學理念是需要擺正的。其次,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設備,滿足學生各個感官的需要,達到多層次、多方面共同學習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講《屈原》這一課的古文時,在上課前可以借助多媒體先將屈原的生平往事以及寫這篇文章時的背景播放給學生看,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從課下放松的狀態在極短的時間內轉換到上課的狀態,以便更好地接收上課時老師講授的知識。其次通過多媒體手段向學生介紹課本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能夠很容易激起學生繼續探索接下來發生事情的興趣,從而滿足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學習需求。使其積極自主的探索古詩詞中蘊含的奧秘,從而繼續探索古詩詞的答題技巧,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
古詩詞本身的特點就是比較抽象、枯燥且難以理解的,即使是高中生也很難將注意力全部放到古詩詞的理解上,并且即使放上去了也很難長時間的堅持作古詩詞鑒賞這件事情,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想出一種解決措施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在課堂上通過問答的形式,迫使學生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古詩詞的鑒賞上。同時通過在課堂上一問一答的形式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方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是否遇到難點。此外,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是必須貫穿在整個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的。所以語文教師問問題的時候需要從最簡單的問題問起,因勢利導,在高中階段結束的時候,使得學生能夠理解高難度的問題即可。這樣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了解古詩詞中的奧秘,幫助學生逐漸掌握古詩詞的學習技巧和閱讀方法。
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時,教師應該在開始學習之前向學生提出幾個有關本篇古文的問題,比如:燭之武為什么不選擇正面進攻秦軍,反而選擇了去勸說?燭之武在說服秦軍退兵的過程中體現了哪些語言的魅力?如果沒有燭之武去說服秦軍退兵會發生什么?等等一系列圍繞本篇古文內容的問題。幫助學生通過問題的形式將整篇古文的結構和內容串聯起來,促使學生領會和品位古詩詞中承載的全部信息和其中蘊含的答題技巧,逐漸推斷出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問題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發展和實際學習能力的發展,其次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鑒賞意味,不能僅僅是為了提問而提問。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提高學生對其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是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另一種要求。但是大部分學生由于古詩詞的枯燥難懂對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并不高,因此,高中教師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改變以往學生對古詩詞的印象,提高其古詩詞鑒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