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梅
(秀山縣龍池鎮中心校,重慶 409904)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各項能力綜合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尤其需要注重他們知識文化的積累。然而,在實際小學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朗讀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一能力的形成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通過教師的耐心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發音和語感,以此為后續識字、讀字奠定基礎,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
語文朗讀訓練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們的審美感悟。例如,在《找春天》一文中,文章中對于春天的描寫“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們仔細地找哇、找哇”這一段描寫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春天景色的動人之處。朗讀的過程中也是將文學作品內涵的情感外化的過程,教師有感情地帶領學生朗讀,能夠激發出學生內心對春天的向往之情,進而將這種情緒帶入到朗讀中,將春天的美感充分表達出來,加強學生對文章的審美感悟[1]。
朗讀訓練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感的形成能夠為學生的日常對話語言和書面語言作支撐。在朗讀訓練中,教師需要以文章作為基礎,進行大量的朗讀訓練。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解決斷字、漏字缺字等問題,能夠更好地認知字詞、把握文字[2]。訓練完成之后,朗讀訓練可以針對學生的語序,讓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把握節奏。
教師通過朗讀訓練能夠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語言素養。通常情況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關注到文章使用的典故。這種閱讀與學生的語言訓練呈現分割狀態,學生走出課堂就無法回憶、重述文章的主要內容。而通過朗讀訓練就可以讓學生掌握文章的整體邏輯,發展學生語言思維,為學生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小學生擁有較強的模仿能力,但是由于朗讀經驗的缺乏,在語文朗讀的過程中沒有能力把握好節奏、語速、語感等。對此,要想不斷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就需要教師進行示范朗讀教學。在示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朗讀更加流利。學生們在認真傾聽、模仿之后,能夠從根本上掌握朗讀方式。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們通過想象來形成畫面,以此對文章的中心大意、情感思想進行感知。
例如,我們在學習《荷葉圓圓》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配合朗讀過程,為學生們展現一池荷葉的美好畫面,讓學生們去觀察池塘里面都是什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接著,教師可以通過配樂加以畫面輔助的方式進行示范朗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特別是在針對“珠、躺、停、翅、膀、朵”等生詞。此外,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們對課文內容有著初步的了解,接著引導學生們通過全班齊讀課文的方式來糾正學生們的讀音。在描述完教材內容之后,讓學生們觀察小青蛙在干什么,小青蛙在荷葉上跳來跳去,小青蛙說“荷葉是我的歌臺”[3]。這樣一來,能夠指導學生們進行正確的發音。
朗讀過程并不是簡單地讀準字音過程,應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用抑揚頓挫的方式來感染聽眾,這樣才是真正的朗讀。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注重技巧的傳授,讓學生真正學會朗讀。例如,我們在學習《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中為學生展示小馬過河的圖片,并且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小馬為什么要過河,它是以怎樣的方式過河,結果又是什么”通過這幾個問題能夠讓學生對課文有著初步的了解。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行朗讀課文,遇到課文中的困難字詞可以尋求教師幫助,以此理清文章脈絡。接著,教師可以通過細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小馬、老馬、老牛、松鼠之間的對話,并結合上下文來想象應當以怎樣的語氣來朗讀。例如,在小馬與老牛的對話中,小馬內心應當是以質疑和為難的語氣。在詢問時,應當以有禮貌的態度,而老牛則需要以輕松的語氣來朗讀。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用情感來體會朗讀語氣,有利于更好理解文章。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且在快要下課時容易注意力分散。也就表明,他們只有在課堂中間一段時間的注意力是最為集中的。對此,教師需要利用好這一段時間,為學生們創建高效的課堂。例如,我們在學習《詹天佑》和《錢學森》這兩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將文章以情景劇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也可以對文章內容進行編寫,將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現象展示出來,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傳統的課堂,教師只會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師生互動,內容較為單一。對此,教師要想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就需要重視課堂上師生互動環節,為學生們營造和諧課堂氛圍,不斷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認識到當前朗讀能力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并通過示范朗讀、傳授朗讀技巧、加強師生互動等方式,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不斷推進語文教學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