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張家口市懷安縣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引言:近年來由于社會快速發展,各崗各業需要大批量的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需要他們有強大的自我發展和參與社會建設的意識。所以就目前而言,初中生的學習生活更加注重的是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等文化課程的學習。而往往忽視了音樂、體育、計算機等這類課程的學習。這使初中生嚴重的缺乏了對美的事物在審美行為上的感知和存在、對藝術表現應用的理解能力產生偏差,所以音樂教師的首要目的是要根據這種情形來隨機應變適合當代初中生的音樂授課模式。更好地符合初中生生活學習節奏的狀態,兼顧以人為本的立場,讓音樂的美感讓蕩起學生心底關于美的事物的漣漪。提升初中生的核心文化素養。
在音樂課堂上學生參與意識弱,往往表面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但其內心的思緒和注意力早就不知所蹤,不能用心去聆聽,去感受整個音樂課堂上的美感,那么這樣在整個課堂上教師的狀態以及教學效果不能盡如人意、效果大打折扣。音樂教師的被動即使在課堂上將歌曲的內容、創作背景、感情色彩等都做到全方位講解,但學生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內容聆聽,音樂教師一人獨奏也難以有效地促使學生對歌曲本身感情上的共鳴。這樣音樂鑒賞教學課程的效果就會受到這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所以音樂鑒賞教學的第一部分便是要激發起初中生在課堂之上對音樂教師傳授課程內容的有效回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意識。這樣才能夠使音樂鑒賞教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有著質的飛躍。
學生是音樂鑒賞教學課堂上的主體,音樂教師是傳授課程的客體,所以音樂教師要在課程主要內容的設計上要更加符合當代中學生的興趣愛好,這樣做法的好處是易于讓處于青春期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們接受,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例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經典的歌曲,在課堂的導學階段時期,音樂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較為喜歡的古典詩詞《敕勒歌》作為前奏來學習[1]。《敕勒歌》這首詩詞蘊含著古典韻律的美感,而且學生本生也較為熟悉,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也容易對歌曲作者本身想展現出來的情感達到共鳴,學生自然會有意識的集中注意力去聆聽和感悟,在學習音樂的美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音樂而言本身就擁有多種美感,有的慷慨激昂,激發人在困境中的斗志;有的溫文爾雅,猶如以為儒生在與你雅俗共賞;有的旋律動人,朗朗上口,調曲悠揚婉轉,充滿了包容輕容之美;有的更是調曲低沉,唱出歌曲的同時能夠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在音樂鑒賞教學的課程中其實教師本身不必可以去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對音樂進行探索和體驗,也不必按照固有的規矩方式去演繹音樂的形式,音樂本身就是靈感的迸發,即興演奏,鼓勵學生從歌曲中去體會和欣賞音樂的美感才是最主要的。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音樂和學生自身的感悟去共鳴,二者達到同一高度進行情感上的有機結合,才能夠使學生自身在音樂鑒賞教學課堂之中獲得情感上細膩而真誠的認知,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日益豐富,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初中階段是對一個人完整人格塑造最好的時期,音樂本身具有積極向上的感染力。加之這一時期的學生自身的情感細膩且豐富,因此就顯得音樂鑒賞教學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教師也應該利用這一優點積極的開發探索,讓學生發現心中廣闊無痕的空間。例如耳熟能詳的《我的中國心》《我愛你中國》等類似的歌曲教學就可以將其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這兩首歌曲的對比學習中,通過歌曲的不同情感表達的意境上,采用幾人小組組內討論的形式,通過同學之間不同的認知和交流來一起學習,最后在融入自身的感情進去合唱演繹,這樣對于學生的音樂美感能力有為顯著的提高[2]。
初中對于音樂的學習應該是以一個初學者的身份進行,學習是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當學生接觸音樂以后,在越來越熟悉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愿意投入更多的感情,思考能力和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就會顯著的提升。所以,省委音樂教師的我們不應該急于求成,而是要穩扎穩打,引領學生充分把握音樂的文化內涵。通過多種教學手法并合,在音樂鑒賞教學活動中是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可以得到穩定的提升和發展。引導學生充分體會音樂所蘊含的感情和魅力,使學生的視野不斷開闊,最后達到提升個人的音樂欣賞意境。
對于具有代表歌曲,音樂教師不僅僅需要讓學生進行演繹和欣賞,同時也應該結合歌曲自身的特點和細節與學生一起溝通交流探求和學習。如《百鳥朝鳳》是一首經典的嗩吶曲子,它本身吹嗩吶的節奏可根據當時所演繹的情景不同進行快慢調節。通過春回大地、林間嬉戲、鶯歌燕舞、歡樂歌舞、百鳥朝鳳幾個樂段。極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在與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音樂家是應當對作品的細節和學生一起探索交流學習。
結束語:總之,初中生是處于學習的最佳階段,他們活潑熱情,具有樂的感召能力,在音樂欣賞教學的課堂上音樂教師應以更加熱情的方式帶動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激發起學生的欣賞和聆聽的興趣,在引導學生帶入自己對作品情感去演繹音樂作品,,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及對音樂文化的獨特理解,從而通過音樂欣賞教學來達到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