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炎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里老鄉大馬坊小學,河北 衡水 253800)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運用電教媒體進行教學儼然成了“時尚”,不管是教研課、公開課、優質課等,電教媒體也正逐步走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它將彌補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針對這些優點,我為教學技術的先進化深感欣慰的同時,也為一些教師盲目運用電教媒體教學頗為憂慮。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是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小學數學的問題必須聯系實際生活。為此,教師應從學生身邊生活中創設問題的情境,這樣有得利于鼓勵學生發現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動力。
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畫面:國慶節放假期間,黃紅和媽媽去買學習用具,兩個商店分別推出了不同的優惠活動。甲商店筆記每本2 元,每買5 本送1 本;乙商店筆記原價每本2 元,現降價為每本1.8 元。如果兩個商店的筆記質量一樣,請問要買10 本筆記,你幫黃紅母女合計一下,在哪個商店買更合算?這一情境問題的創設是學生的生活問題,這樣能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參與下一步探究活動的欲望,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數學課堂的一般模式:舊知識——新知識——新知識生長點。如何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學會找準舊知,尋找新知,找到溝通新舊知識的橋梁,達到有序漸進。教學《比的應用》,例題5 是給30 個方格分別涂上紅色和黃色,使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兩種顏色各應涂多少格?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實際問題。按照傳統教學,學生容易產生思維定勢,依照例題依葫蘆畫瓢。其實他們并未掌握其中實質,換一個不同類型題,他們常常便束手無策。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一步:讓學生自學,如何利用舊知來解決新知的。課件顯示舊知:1、用比的意義理解3:2,表示把30 個格平均分成(3+2=5)5 份,紅色占其中的3 份,黃色點2 份。2、利用分數的意義理解比,又可看成是紅色占總數的2/5,黃色占3/5。新知:1、根據舊知1 可得出解法一:用整數法理解為已知5 份是30 格,先每份是多少個?再分別求3 份和2 份各是多少?30÷(3+2)=6 個,6×3=18 個,6×2=12 個或30-18=12 個。2、利用舊知2 可得解法二:用分數乘法實際問題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30×3/5=18 個,30×2/5=12 個或30-18=12 個。這樣新知完全是在舊知的基礎上解題,舊知轉化成新知的過程中過度自然,學生真正理解其中解法要點,而不是模仿式。有了這個基礎,學生們在解答較復雜的習題時便有了底氣。
在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較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識。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運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相結合的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故事、游戲、直觀、演示設疑等激情引趣,創設出一個個引人入勝最佳心理狀態的情境,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和求知欲。把學習知識的經過精心設計,載入生動形象、色彩鮮明、感染力強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中去,學生往往就被生動的教學內容、新穎的教學方法、活潑的教學情境所感染和吸引。
教學《圓的認識》將近尾聲時,學生比較疲憊,我乘機提出問題:“哪個同學看過汽車的車輪是方的?你能用圓的知識說明汽車的車輪為什么是圓的嗎?”在學生思考和小組討論片刻后,老師演示課件:屏幕上出現一道筆直的黃土路,一輛方形車輪在行駛,車上坐著一只小猴子,汽車在音樂的伴奏下前進。看到小猴子被車顛的一上一下,學生開懷哈哈大笑。這時,老師引導學生討論:“小猴子為什么會顛簸?”有的學生說:“因為車輪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師再問:“難道坐在車輪沒棱沒角的車上就不會感到顛簸了嗎?”教師繼續演示,屏幕出現小猴子坐在橢圓形車輪的車上,伴著音樂聲向前進的畫面,仍見小猴子隨著車輪的轉動上下顛簸。“這又是為什么?”教師的提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出了正確的回答。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導學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圓形車輪的車上,在悅耳的音樂伴奏中平穩前進。車輪向前滾動時,車軸“畫”出一條與地面平行的“直線”,鮮明地揭示了車軸與地面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的道理。教師抓住教學內部矛盾發展的主要方面,運用課件對學生認識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維的優勢,確立形成表象思維的強化點。通過三次演示,反復刺激,啟迪思維,既加深了對圓的進一步認識,又使學生趨與降低的興趣有被激發起來,學習欲望有被調動起來。
總之,充分有效地運用電教媒體技術是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以便電教媒體在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最優化的作用。當然,電教媒體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走進數學課堂,不能全盤代替傳統的教法。教師不能把教室當成電影院,不能使課件成為影片,不能讓學生成為觀眾,更不能充當放映員。只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遵照“適時、適當、適度”原則合理運用電教技術,才能燃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對創新教學,優化課堂有著不估量的作用,學生的知識體系也將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