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雯雯
(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第四小學,江西 撫州 344300)
數學產生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中。數學在教學方面要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數學也不脫離生活實際,能夠用數學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從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切實投入到學習數學中去。老師可以通過創立真實生活情境,利用生活素材等進行數學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數學中的價值觀,讓原本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鮮活生動起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越緊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越高。學生只有對所學東西感興趣時才會去接觸,去感知,去觀察,去探索,若所學知識過于枯燥乏味,學生便會喪失對其學習的興趣。要積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又與其認知情感有關,若對某件事沒有認識,便不會對其產生情感,進而也不會對它產生興趣。相反,認識越深刻,情感越濃烈,興趣也就越深厚。學生對于不太了解的數學沒有學習欲望,因此,要創設一種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其本質上是加減法運算的拓展。在課堂之初,老師可以提出像“3+6=?,25+93=?,1.5+5.5=?,22.4+55.6=?這樣由簡到難,由整數到小數”等一系列的口算題。學生積極回答,積極性高漲。接著,再問“這些題目中的有共同點嗎?”這時,教師便可以引入本節課的內容,說道:“這就是老師本節課要講解的是:加減法在小數中的應用。”教師也可以列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當小明進入一家文具店,買了一支鋼筆5.6 元、一個筆記本3.5 元、一個記號筆2.4 元、一套尺子4.5 元,請問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錢?”這是一道簡單的生活題,但是并不能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加法運用,而應該思考多種解題方法,進而得出結論:加法運算律也可應用于小數中。5.6+3.5+2.4+4.5=16與(5.6+2.4)+(3.5+4.5)=16 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讓同學們進行相互比較,知道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也可在小數中運用,使學生感知其中的數學道理,提高學習效率。
生活素材是指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原始材料,就像人們在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具體材料或是實際的活動。數學源自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老師在講課中可以正確運用生活素材,化繁為簡,為學生搭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拉進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千克與克》這節課中,老師可以提取生活中的素材,并將其引入課堂中去。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同學們在課后或者下午放學后回家觀察普通面粉、方便面、食品袋等物品包裝袋上面的凈重量,讓同學們進行課后調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下次課堂上統計學生的調查數字發現:一袋康師傅方便面包裝袋上寫著重100 克,但面餅重95 克,進而可以計算出包裝袋重5 克,自然而然引入到“千克與克”的概念學習中。又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中,由于角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學生來說不易理解,老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素材:請問同學們有蕩過秋千嗎?并且在PPT 中給出蕩秋千的示意圖,標出其中呈現的“角”;接著給出人們走路擺臂時所呈現的“角”,由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素材來引出所學內容,通俗易懂,幫助學生理解較抽象較難的東西,使一些數學較弱的同學不再畏懼數學,從中感知數學的奧妙。
新的數學課程指標中要求:老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眼光和視角來審視生活,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從中體現數學價值。學習數學最終是要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例如:在《年、月、日》學習之后,老師提出問題:兒童節馬上就到了,小明特別喜歡過兒童節,所以他日思夜想,整天數數,在過了三個月零九天之后,兒童節到了,請問小明一共數了多少天?小學生基本對兒童節都有一種期待,便會運用剛學過的數學知識來進行計算尋找答案。再如: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學習完之后,老師借助多媒體展示教室的立體圖,提問:“假設要粉刷教師墻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引導學生考慮教室的門和窗的面積不占粉刷的面積。學生可以根據所學知識,把學到的面積公式來運用到實踐中。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的生活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老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總結以往的經驗,不斷反思,創立生活情境,捕捉生活素材,并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綜合能力,推動小學數學課堂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