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辛
(河北省永清縣三圣口鄉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品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就是畢業以后很多年,學校里教的東西漸漸忘了,還有一些東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東西才是教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特別是遇到重難點時,生怕學生有所閃失,總是一講再講,以為這樣反復強調,學生就能牢固掌握,就會忘不掉。其實不然。這樣做,正是缺少了對學生心理的一種顧及,缺少了學生的主動探究活動,從何而來的教學效果?對于學生來說,不易忘記的應是在愉快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過主動探究所獲得的知識。所以,教師不能“大講特講”,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說理”的機會和開拓學生“說理”的空間。特別是教研課,總有這樣一種現象,老師講的要比學生說得多,一些本該由學生說的,全都由教師代替了,其實有些問題學生能夠回答,而且可以回答得很好,可是卻被老師剝奪了權利。為此,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嘗試著去改變過去的“滔滔不絕”。復習舊知時,變老師“倒片子”為學生說,探索新知時,讓學生猜、議、評,在關鍵處、疑惑處、轉折處再加以點撥,并且考慮同齡人的語言比教師成人化的語言更易于同齡人接受,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凡是學生中有人能回答的,盡量讓學生來回答,教師不能包辦代替;鞏固、小結時,也讓學生說收獲,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概括;試卷評講時,盡量讓學生上臺講解決問題的理由。講評作業時,鼓勵學生拿到作業本后,經過自己思考,主動對老師講錯在哪里,怎么錯了,實在不明白的地方,我再給予講解。實踐告訴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把握得好,少講比多講收到的效果確實要強。
要讓少講發揮最大限度的功能,教學中配以無聲的肢體語也顯得十分重要,使學生從教師的眼神、動作,就能心領神會、心靈相通,形成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做到少聲勝多聲,無聲勝有聲。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見到的是“自問自答”式的提問,或“連環炮”式的提問。通過現象看本質,其共同點在于:教師“邊問邊答”或“問”得過多,且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美,突出的是對知識的灌輸,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影響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國外的一些教育家就曾將課堂提問分為“重要的提問”和“徒勞的提問”。“重要的提問”是必須的,因為它能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助于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具體目標,富有啟發性,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我們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為學生創設“多問”的空間。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我開門見山的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關于圓,你們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你還想知道圓的哪些知識?”學生一聽,于是紛紛舉手,有的說:“我已經知道了圓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有的說:“我想知道圓還有哪些特點和特性,它的面積怎么求?”還有的說:“我想知道我們的車輪為什么要用圓,生活中圓有哪些應用?”……讓學生把想問的問題都提出來,顯而易見比教師自己設計許多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效果要好得多。這就是我給學生創設“提問”的空間的功勞。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要重視板書的重要性,但板書應該既有教師的,又有學生的,不能使黑板僅成為展示教師“教路”的“屏幕”,也應讓學生在其上展示“學路”。很多情況下,教師少寫而讓學生多寫,并學會尊重學生的板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得吳正憲老師的一堂課:學習分數時,吳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上黑板來表示1/2,學生中有用線段圖的、有畫各種實物圖的……直觀上,板書亂七八糟,打亂甚至擠掉了老師的板書設計,可吳老師并沒有擦掉這些,而是很欣賞的用紅筆把學生們的“杰作”圈起來。這種做法無疑比教師在黑板上直接板書要好得多,同時也體現了她對學生創意的一種保護,對學生的一份真誠,表明她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是從心底里做起的,而這一切又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同樣一個培優題,在不同的班級用相同的時間,由我和一個優秀學生分別講和書寫步驟,到測試時這道題的正確率是學生講的班級比我講的班級高,這說明了學生是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講的,而我是從成人認知角度出發,講的重點不一樣而導致的結果。在后來的教學中,我就盡量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讓學生自己概括結論,并提供黑板由他們去書寫,有時甚至課題也讓學生去書寫。雖然他們的字跡不如教師的美觀規范,語句也不夠通順,但那才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感興趣的東西。對于學生表演結果的對錯,由其他學生去判斷,這比教師自己操辦所產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的演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固然重要,但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考慮學生的情感體驗,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圓的面積》教學時,我把圓片剪成無數個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長方形邊講邊演示。一節課下來渾身汗水,可是反饋作業發現錯誤很多。后來我再講圓面積公式推導時,我一改自己演示實驗變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這兩種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親自動手后,就能理解了,作業正確的多了。
不難看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適當為學生創設一些有效的空間,是為了把更多的學習機會留給學生,“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更好的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經歷“我聽見了,我忘記了,我看見了,就忘記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作為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動口和動手的能力,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他們學會學習,讓數學思維依次又一次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