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克爾江·斯迪克
(新疆喀什葉城縣職業高中學校,新疆 喀什 844900)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利用懷疑的態度去思考問題,對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實則上是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產生疑問,并且大膽求證,最終得出學習結果的過程。對于高中生物學科來說,其中的知識點較為繁雜,極為考驗學生的理性思維。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提高重視,而理性思維則屬于生物核心素養之一。因此,只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提高生物學習效果。
受到應試教育影響,在開展生物教學工作時,教師過于關注學習成績,僅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價生物課堂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填鴨式教學為主,這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創新意識。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求對生物課程進行改革,一改原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然而,實際開展教學工作時,由于教師人員缺乏對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視,并且錯誤地認為批判性思維即是邏輯思維,認為批判性思維僅是簡單的思維方式,這極有可能限制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進程,對學生的創新性精神也會帶來一定阻礙。
素質教育針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教師人員應對批判性思維具有較強的認識與理解,并且保障自身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理論層面來講,教師除了要掌握批判性思維的特點以外,還應正確認識到該種思維模式的一般規律,以此來強化自身的批判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也應深切落實批判性思維,注重對該種思維方式的培養,與學生積極進行交流與互動,從互動過程中探究與學生共同進步的方法,不斷強化自己以及學生的判批判性思維。最后應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工作,致力于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真正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工作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計劃、有目標的開展教學工作[1]。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以及教師均對最終的學習成果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并未認識到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轉變以及思維方法的應用,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極為不利。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建議教師能夠根據教學需求以及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批判性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加強對自身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的認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意識以及思維,促使其在課堂教學中逐步養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不斷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群落的演替”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出前面學習的種群與群落的相關內容,讓學生通過分析種群與群落的基礎知識,以批判性的思維研究種群演替的特征。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說明群落演替的特點以及群落演替的類型,并且對其演替過程做出分析,讓學生了解到群落演替對人類活動以及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關系,引導學生對群落演替的過程產生疑問,并且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與觀察求證群落演替過程的科學性,從實踐中掌握更多的群落演替知識。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可使學生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2]。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斷積累與強化。為使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且能夠獨立完成整個批判和探索的過程,教師在開展活動時,應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并且使其在課堂中能夠養成利用批判性思維和辯證觀點看待問題的能力。主要可以通過創造教學情境的方式,不斷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積累大量的學習經驗,提升生物學習效果[3]。
例如,在完成對基因工程內容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創建辯論環境,針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這一話題進行辯論,鼓勵學生自由分組,分別從正方和反方的角度對這一論題進行辯論,使學生養成利用辯證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強化其批判性思維。
結束語:在新課改工作不斷推進的基礎上,學生綜合素質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當前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時也要求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以此來適應社會發展形勢,這對于學生的后期發展極為有益。為此,開展生物教學工作時,應為學生提供思維能力鍛煉的機會,引導其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從中獲得批判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