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鳳巧
(河北省任丘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任丘 062550)
“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通過“自主學習”,學生逐漸養成自己積極思考,認真探究的習慣。研究表明,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通常表現在:把學習建立在自身的愿望需求和社會的責任感上;以濃厚的興趣和持久的意志力,支配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靈活運用各種學習方法,高效地、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并自覺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獨立靈活地思考問題,抓住重點,理解本質內容;自主的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師指導下,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本文從促進化學素質教育的角度,談談中職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自主意識是指學生對自身在學習活動中的地位、責任、需要以及心理狀態的自我意識,它是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和動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認知的主體。但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教師的啟導和他人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有自主探究和創造的潛能,自主性學習本身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求知欲,它注重的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及主體性人格培養,通過掌握自主性學習的方法最終來獲得對知識的掌握和問題的解決。現代教學理論也告訴我們:教師不僅是要教學生知識,還要教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并非把外在的學習方法強加于學生,而是要幫助和鼓勵學生形成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學習風格。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中職化學學科的特點,有計劃地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促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高化學思維能力;提供學生動手的機會,提高化學實踐操作能力和化學綜合表達能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學好中職化學,使學生能產生“自主學習”的自覺要求,興趣的培養是很關鍵的。化學學科有著非常豐富的課程資源,神秘莫測的“魔術”實驗如“清水變牛奶”,“魔棒點火”,“美麗的噴泉”,“雞蛋跳舞”等等,往往會使學生躍躍欲試。若在此時,教師能因勢利導,說明這些“魔術”都蘊涵著化學知識,只要他們認真學習,將會了解化學世界之奧秘。勢必會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從而使“自主學習”逐漸成為學生的自覺要求。
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創造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興趣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應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深入鉆研教材。從教材中發掘出而不是簡單臨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價值的知識內容,將其設計轉化為問題情境,以觸發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如為什么鐵在潮濕的地方容易生銹?為什么塑料制品在日光照射下容易老化?為什么粗鹽容易潮濕?為什么四氯化碳可以洗去油?通過對諸如此類的實例解釋,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教師所創設問題的討論,體現了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關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心理,開啟學生的思維。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化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化學的靈魂。實驗可以驗證原理,探索規律,培養興趣,激發思維。實驗教學中更應強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積極主動地掌握實驗操作,實驗技能,實驗方法等。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學習活動的教育者,更應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在實驗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如對某些演示實驗改成學生分組實驗,分組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索性實驗,把問題討論設計成實驗等,增強學生主動探索能力,增強獨立觀察能力和動手創造能力。
學生的認識過程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要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透徹,融會貫通,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教人以漁,終身受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可概括為兩點:一是幫助學生形成化學學習常規,包括實驗常規、聽課常規、看書常規,作業常規;二是結合化學學科學習的特點指導學法,如把觀察與思考的聯系,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形成點、線,面、網結構化的學習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推理的方法:用辯證唯物觀去認識問題的方法等。例如,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生感到多,雜、散,往往給記憶帶來困難,可指導學生用歸納對比的方法,把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質進行比較,幫助學生畫出個物質之間的網絡關系圖,再按照它們的性質差別的大小順序找出遞變規律;然后,練習寫出相互轉化的化學方程式。這樣就簡捷明晰,記憶起來很容易,避免死記硬背。學生掌握了學法,就會學得有信心,學習積極性也就會提高,主體作用才會得到體現,“自主學習”也就慢慢成為學生自己的一種自覺的需求。
當然,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師生之間心理和諧,情感相融,可以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雙邊活動就能積極開展,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親其師,信其道”。實踐證明,教師有正確的“學生觀”,才能滿腔熱忱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學生在情感上認可,才會愿意聽教師的課,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有效地發揮。沒有師生之間的心理相融,教學將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勞無功的。教學中,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并重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共同特征和個體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學法指導。一方面要相信每位學生都能發展。教師還要繼續不懈努力,向更深層次的自主學習方法的培養研究和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嘗試等領域開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