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廷新
(廣西河池市鳳山縣喬音鄉喬音小學,廣西 河池 547608)
信息技術的引入解決了幾何知識學習中的困境,從過去重簡單講授、重列式計算和無法多角度觀察中脫離出來,利用信息技術的分解、組合、旋轉、翻轉和透明功能,引導學生全范圍地觀察和研究空間物體的特性;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分析、計算指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成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借助信息技術,注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生成,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將學生帶入到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中,使得學生對于該知識點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對“圖形與幾何”知識進行授課時,利用投影儀、電子畫板等能將抽象的圖形更加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該知識點。信息技術中所包含的拼圖和畫圖功能,還可讓學生開展游戲,消化和鞏固所學到的知識點。該項知識的運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師生關系。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讓專業知識更加信息化,通過網絡的連接,有效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得學生所接受到的知識點不再局限于教材中,從而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常會依靠課書或是其他參考書籍,但信息技術的運用可加大教師的知識面,且更能緊跟時代的發展,將典型和新穎的資料進行匯整,圖文并茂,生動而形象的對學生進行授課,且還能通過搜索功能查詢到互聯網中各類知識點。
新課標提出,學生的樂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密切相關,有助于其更好地投入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可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生的主動意識和表達能力。翻轉課堂是當前應用范圍較廣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學生可事先通過網絡查找相關知識點和內容,并對其進行理解。
利用信息技術的動靜結合和多維度呈現的特點,教學中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突破重難點。
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時,我設計了問題導學單“相似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什么”,引導學生觀察教師展示的相關橋梁架構的圖片和視頻,在資料中捕捉問題的答案,完成學習的任務。利用小學生喜歡游戲的特點,我把三角形穩定性的教學設計成一款小游戲,學生以不同圖形構建起一座橋梁,如果穩定性不夠,橋梁就會倒塌,而游戲會宣告失敗。教學中學生們發揮自己的創意,通過游戲的方式掌握了知識。學習興趣的提升會驅動學生主動學習,因此教師要認真選擇和實際生活緊密的知識點。這樣,學生不會感覺陌生,再加上問題本身具有合理性和趣味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被激發了。其次,問題入門要簡單,通過最淺顯的知識,一步步吸引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從而獲取深層次知識。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實現讓學生參與到空間知識和圖形學習的分類與比較、推測、分析、總結等,通過這一系列數學活動過程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時,我通過三維幻燈片的形式,為學生設計了一個虛擬學校方位圖的電子模型,通過直觀演示東西南北的指引和切換,以一種動態場景的方式為學生展示了空間方位,這樣實際上就實現了變抽象為具體。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足,僅僅依靠想象很難完成空間能力的塑造,而通過信息技術,我們可以把學生引入到學習的空間中,使其身臨其境地感受空間位置,提升自己的空間思維。
在圖形教學中小學生無法精準作圖,且無法保障課后作業的質量和準確性,而利用信息化平臺的課后鞏固、課課練、單元檢測等題庫可以輕松實現精選布置、精準批閱、數據分析和報表生成,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具有釗一對性,同時也能使家長時時刻刻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再者,利用學習平臺可以進行差異化學習,通過智能作業對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的作業,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收獲成功的喜悅,得到良好的發展。
教師通過下載或錄制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向學生傳達基礎的教學知識點。學生先是通過一種自學的形式接觸這此知識,而后在小組合作中的探索深化對這此知識的認識。通過小組交流學習的模式,促進信息交換和學習深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學主要活動權被賦子了學生,學生掌握課程的節奏,教師在此承擔的任務就是給子正確的引導,要積極參與到小組之間的學習交流之中。探討和交流的環節實際上也是知識點吸收內化的過程。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別人的理解進行比較,然后再次討論,不同信息沖突之后聚合成一個整體。這種交互式的信息交換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更是著眼于整體協作和沖突解決這種綜合素養的培養之上。這種交流可以是面對面的高效課堂,也可以使網絡化的交流學習平臺。例如,在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中,借助動畫的移動和拼接,可以輕松展示討論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對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實時論證。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完美結合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這種改善不僅是教學技能的提高,而且是個人綜合素養的提高。因此,我們的教師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作為大數據平臺,更好地開展教育和教學方面的創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