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珍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渝水六小,江西 新余 338000)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的模式也滲透到教育模式的各項課程中,應試教育已不能滿足我國對人才隊伍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趨勢下,素質教育模式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音樂教育更加突出,特殊性成為主要的素質教育,通過教學音樂表演、合唱等條件,發展和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的人文素質。鑒于此,研究小學合唱教學能夠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的內容,對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有十分突出的推進。在這樣的基礎上,從小進行素質教育的培養,也能夠加快我國今后的高素質人才團隊建設。
合唱本身就是一種團體活動,也是集體演唱多部聲樂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通常情況下,合唱團由指揮和歌手組成,一般不需要伴奏。合唱的特點主要就是人聲之間的相互配合,并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單一聲部的融合,達到和諧共鳴。由于合唱形式的特殊性質,更加能夠突出歌曲本身的情感及風格內容,并且合唱還具有感染力強的特點,這樣的特點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其傳播性也比較快速。
就合唱的特點來說,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合唱團本身有著廣泛的聲樂部分,從低音到最高男高音的低音,達到三個半到四個八度;其次,音效本身是鮮明的,不同的和弦轉置,不同的力量會影響最終效果;再次,合唱團本身表現力很強,各種音樂作品都可以通過合唱團的媒介來傳遞和表達。從這樣的特點來說,在小學音樂課程中增加合唱的內容,能夠更好地滿足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落實素質教育的整體教學目的。
音樂是一門具有藝術性的學科,與其他傳統的學科相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對其他學科的教學更多地注重講解理論知識,但是對音樂的教學就不能注重講解理論知識了,這樣會使音樂教學的實效性降低。音樂本身就具有舒緩人們的心情、調節氣氛的特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音樂教學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合唱教學中,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還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教師為了讓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更具有實效性,應該積極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因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應該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不斷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唱教學中。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在班級中舉辦一些小型的音樂合唱比賽,教師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來抽簽選擇自己小組需要演唱的曲目,選定歌曲后就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排練和練習,最終利用比賽的形式在班級中進行演唱,教師評選出優秀的演唱小組,并且為優秀的小組頒發獎品。教師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意識和團結合作能力,從而提高合唱教學的實效性。
通常來說,學習興趣越濃,學習效果越好,只有擁有學習興趣,才能學到精髓,否則只是學到了皮毛,不能理解深層次的東西。所以小學音樂老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具備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這樣對提高后續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幫助。小學生還處于懵懂階段,一件事情能使他快樂,他就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老師的合唱教學方式要使學生感受到快樂。音樂老師可以使學生置身于音樂情境中,使學生親身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認識到音樂能給自己帶來益處,培養起對音樂的興趣,這樣會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在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時,可以選取部分有特點的樂章,先讓學生感受其中的魅力,感受合唱帶來的巨大震撼,這樣能夠讓學生明白合唱的意義。以合唱歌曲作為開端引起小學生對合唱的興趣,然后通過合唱訓練提高小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培養小學生對于合唱教學的認同感,能夠進一步提高小學生對合唱教學的興趣。在合唱教學中出現問題要及時地解決,使小學生對合唱教學更加了解、更加認同,從而使合唱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音樂課堂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場所,良好音樂素養的養成跟學生的良好習慣有密切聯系。所以在音樂課堂中老師要對學生的氣、聲等進行嚴格要求,從一開始就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學生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之后,在學習合唱的過程中能學得更加輕松。如合唱教學要求聲高和聲調一致,學生如果具備良好的歌唱習慣就能夠很好地控制自身的發音,那么合唱教學最大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合唱教學就會更加有效。
綜上,運用合唱教學不僅僅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意識及團結合作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