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超
(仙居縣環境保護監測站,浙江 臺州 317300)
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是作為對采樣及監測過程質量保障的重要手段,質量控制涵蓋的監測環節主要包括人、機、料、法、環、測等六方面,主要方式包括人員能力、設備適用性、樣品采集和處理、方法適用性和有效性、環境條件滿足程度以及測試過程步驟完整性的保障[1]。這些質量控制方式對監測結果的客觀性、準確性和有效性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需要根據不同的場所條件和被測物的濃度水平選擇適合的質量控制方法來開展監測質量的控制,以保證監測結果質量。
人員是執行監測活動關鍵因素,其作用包括采樣場地環境的識別、采樣器材的選擇、采樣的操作、樣品的處置、樣品的分析、數據的統計分析計算、報告的出具等。尤其在面對新規范、新標準的環境監測對象時,監測人員更加需要充分了解相關資料,嚴格按照規定要求進行操作[2]。這就要求人員必須具備滿足監測活動開展的能力,人員的能力必須得到培訓、考核、確認、授權和持續性的驗證,所以為使人員能力得到保障,應做到:
1.人員培訓。培訓包括與其入職范圍或承擔的監測項目對應的體系培訓和技術理論培訓。體系培訓的目的是使人員了解和掌握規章制度,具備執行規章制度的能力。技術理論培訓的目的是使人員了解和掌握即將從事崗位的技術特點、風險要求、過程要求、數據分析要求,懂得如何使用方法文件和作業指導文書,明白文件中的所有專業術語。
2.人員考核。在進行理論培訓后,通過理論和操作考核來識別人員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析在操作過程中的優缺點(安全意識、設備維護及使用的能力、環境條件的識別能力、過程質控的實施能力、試劑配制的能力等)。根據實際操作的情況對人員崗位進行調整,將人員放在最適合的崗位上,確保不帶“病”上崗,這樣即保障了人員能力滿足崗位要求,又消除了操作中一些可以避免的安全隱患。
3.人員資格的確認和授權。對考核合格的人員根據其考核情況、專業背景、素質素養等方面綜合考慮,開展資格確認,并對上崗的工作范圍和執行的項目進行授權,授權的崗位和執業項目必須在其接受培訓和考核的崗位及項目范圍內,以確保人員能勝任其崗位和執業項目。
儀器設備和設施是執行監測分析活動的關鍵工具,其類型包括采樣設備、樣品運送設備、樣品保存設施、樣品處理設備設施、人員監控設備、安防設備設施、樣品監測分析設備、數據處理設備設施等。這就要求機構必須選擇合適的設備及設施來保障監測結果質量,則需要做到:
1.設備和設施的選擇。應根據監測方法中規定的設備技術條件、國家正式發布的相關設備、設施的產品標準(如GB/T 21187-200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GB 24820-2009《實驗室家具通用技術條件》)來統計需要的設備設施,列明設備設施的技術參數、數量、配套零部件、安裝環境等要求。
2.設備和設施的采購。所有購置的設備設施均應在具備相關資質的機構采購,采購應明確設備設施的技術要求,應保障設備設施的驗收條件,維保期限等。
3.設備和設施的核查。所有的設備均應通過計量溯源或核查的方式表明其滿足方法的使用要求后,才能正式納入到設備臺賬中,給與其唯一性的內部控制編號,加貼唯一性的資產標簽(內控標簽)和合格狀態標簽,必要時建立設備作業指導書。設施需要開展功能檢查,確保設施的啟動、運行能按操作說明使用并運行良好,某些特殊的設施(微生物實驗室、消聲室、恒溫恒濕室等)還應通過檢測并取得合格證書。所有核查獲得的證據均應歸入設備或設施的檔案中。
4.設備和設施的啟用。啟用的設備應有合格標簽,設備使用應有使用記錄、維護記錄、定期的核查記錄,設施應有定期的安全檢查記錄和功能確認記錄。
樣品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是保證檢測數據客觀、公正的前提,如何保障樣品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就需要從樣品采集的源頭抓起,此處以采樣活動為例,應做好如下工作:
1.采樣的準備。需要執行采樣的,先詳細了解采樣的目的,如有必要應先實地踏查,確認采樣場所條件滿足采樣要求,最后收集現場的風向、溫度、背景條件、污染物特征、生產工況等[3],識別企業所屬的行業,在收集完成相關信息后,按驗收標準編制采樣方案。采樣方案要盡可能的詳細,以確保未來需要時可通過記錄模擬復現當時的情況。應在開展采樣前,根據采樣方案準備對應的設備、設施、固定劑、安全防護器具、運輸工具等,并對設備設施的安全性、穩定性進行必要的核查,形成核查記錄,同時準備采樣所需的執行文件(采樣方法、采樣方案、委托書等)。
2.采樣的執行。達到采樣現場后應根據采樣計劃對現場條件進行復核,并和陪同人員進行確認和記錄,同步做好安全防護、場地隔離、安全警示設置、安全裝備佩戴齊全、初始條件拍照,采樣端口拍照、位置信息定位等。需要同步采樣的還需要核對和設置開始時間,確保采樣的同步。
3.樣品的保存。采集的樣品應根據樣品特性和所需開展的項目特點,使用對應的容器進行保存,使用規定的固定劑進行調節,確保樣品的穩定性。保存的數量應保證能在有效的時間內重新測定至少一次,保存的樣品應加貼唯一性標簽,以確保能被追溯。
監測方法的科學性和現行有效性是執行檢測活動、保障檢測結果準確性的保障條件,所以對方法的控制需要識別方法的時效性和方法的適用性。
1.方法的時效性。應定期通過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如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或行業主管機構(生態環境部)等途徑核查使用的方法是否現行有效,有無使用過期失效的方法,并保留核查的記錄,及時將標準的作廢情況通知到相關使用部門,并開展方法適用性的驗證。
2.方法的適用性。所有方法在投入到正式使用時,應對方法中規定的軟硬件條件與實驗室現有條件的符合程度進行確認。選擇的方法應適合行業要求,方法適用范圍應包含本行業的項目范圍,嚴格按方法適用范圍選擇適合的方法(如不能用職業衛生的方法去做環境的項目,除非驗證標準中有明確規定可以使用其他行業的標準開展本行業的項目),并開展內部學習培訓和方法驗證,以確認機構具備使用新的方法開展原有項目的能力。
監測環境是保障監測活動準確性的條件之一,環境對試劑、設備的穩定性都具備顯著影響,所以穩定的環境有助于化學反應的穩定進行、監測設備的穩定運行。環境控制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1.環境識別。環境條件的要求主要來源于方法標準、試劑說明書、危化品保存要求、設備使用說明書等,優先按方法標準規定的環境條件進行區域設施的配制和控制。方法中未規定環境要求的,應按試劑的保存和使用環境進行控制,試劑無要求的情況下,應以實驗室通用要求進行控制,如有諸多環境要求時,取其中最嚴格的環境控制要求進行控制。這些控制要求應匯總制定成文件。
2.環境控制。做好實驗室內的質量控制[4],應根據項目所處的場所、執行的活動配備不同的環境控制設備,如風速儀、溫濕度計、氣壓表、空調、除濕機、恒溫恒濕系統等,并按設備和設施要求管理和使用,以確保能對環境進行識別和控制,并保證采樣活動和監測活動均在規定的條件下進行。
監測過程在關注和管理人員、設備、設施、環境、樣品等環節的情況下還應對監測的步驟及結果質控的選擇方式進行控制,做到監測步驟有依據,結果質控有方法,應做到如下幾點:
1.監測步驟應嚴格按作業指導書執行,從樣品的處置、試劑的準備、曲線的制備、控制的要求等均應作出規定,并能被執行。
2.選擇方法規定的質控方式開展結果質控,如平行樣、空白試驗、曲線校準、質控樣檢查、回收率測定、檢出限驗證、測定限確認等。同時應嚴格按標準要求開展此類結果質控檢查,注意區分平行樣的雙平行測定,空白的雙平行檢查及空白中的現場空白、全程序空白、試驗空白的區別和應用;注意質控樣品的選擇(濃度)應與目標物的濃度接近等。
綜上所述,在環境監測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主要體現在監測人員、監測設備、樣品采集等幾個方面。為提高環境監測的工作質量,需要積極提高監測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加強對樣品采集的管控,提高監測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最大程度降低各種因素對環境監測的影響程度,使環境監測工作的整體質量得到有效控制。